1938年9月,《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太行山根据地开始筹备。虽然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但由于当时处在敌后战场,许多物资都极为短缺,报纸的印刷设备和材料也十分匮乏。负责筹备的何云曾在重庆参与《新华日报》的筹备工作,并长期担任该报国际版的编辑,他的工作非常出色。
从国统区来到敌后的太行山区,何云和团队手头仅有一台老旧的印刷机、一套简陋的铅字架、几副五号铅字,没有必要的铜模和铸字炉等设备,连纸张和油墨都严重不足。面对这些困难,何云和同事们不畏艰难,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用木头雕刻字模,砍松枝自制油墨,甚至用驴拉磨碾纸浆,凭借土法上马,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最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号于1939年元旦顺利发行。
然而,由于日军对太行山的多次“扫荡”,《新华日报》在1939年7月到1943年7月期间经历了9次大大小小的“扫荡”。在这种情况下,何云和同事们不仅要继续出版报纸,还要与八路军的其他部队一起四处转战。为了应对不断的战斗,他们特意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机器,带上必要的电台等物资,甚至只需三匹骡子就能进行大规模的转移。这个过程被称为“背着报馆打游击”。
百团大战期间,何云和报社的同志们不仅及时报道了八路军的捷报,让华北大地上的百姓得知前线的胜利消息,还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八路军领导人一起深入前线,撰写了许多生动的战地报道。百团大战结束后,日军展开了对华北的疯狂报复,战争局势愈加紧张。
1942年5月,在冈村宁次的策划下,日军集结了3万余人的重兵,对太行山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铁壁合围”。当时,《新华日报》华北分社和八路军总部驻地在山西辽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该地区成为日军的重点围剿目标。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何云决定将报社的人员分散突围。
27日,何云带领一个12人的小分队转移到左权县的大羊角一带。由于长时间没有休息,又缺乏水源和粮食,大家的体力极为虚弱,只能暂时停下来休整。第二天凌晨,日军开始搜山,何云在整理电台准备转移时,被困在了敌军的包围圈中。面对困境,何云对身边的战友说:“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我们绝不做俘虏!”话音刚落,何云便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中。幸运的是,山高林密,日军没有发现他。等到日军撤退后,何云慢慢苏醒过来,他对医生说:“我的伤不重,去救前面的同志。”然而,当医生回到他身边时,何云已经停止了呼吸。
何云的牺牲对《新华日报》华北版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报纸不得不暂时停刊。日军也曾在北平和东京的报纸上高兴地宣布:“华北共产党最大的报纸已经彻底粉碎。”然而,在这片庆祝声中,《新华日报》华北版于同年7月1日重新复刊,再度成为抗日战场上的锋利武器,继续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