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萧克被八路军总部正式任命为新成立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这虽然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部队,但他并非第一次担任重任。在红军时期,萧克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的军长。那时,除了担任司令员,他还同时担任了政委的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冀热察挺进军这支部队中,萧克带领的将领阵容强大,猛将如云,但有两位著名的将领却选择了离开,不愿继续在萧克手下服役。这两位将领虽然后来都成为了开国上将,但在当时他们选择了调离,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冀热察挺进军这支部队,是在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基础上,和冀东地区的起义部队合并重组而成的。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下辖两个支队和一个抗日联军。刚成立时,部队的规模就已经达到5000人,算得上是一支主力部队。到1939年4月,冀热察挺进军开始先后建立了5个联县政府,部队人数发展到了1.2万余人。这在当时的困难局面下,显得尤为难得与不易。
不过,遗憾的是,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在1942年2月被撤销,萧克也被调任为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察挺进军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背后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两位上将的离开。这两位上将分别是宋时轮和邓华。当时,宋时轮被调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邓华则被派往雁北,担任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那么,为什么宋时轮和邓华不愿继续在萧克手下服役呢?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是高志远。他是当时冀东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早在1933年就组织义勇军抵抗日寇,并且在华北一带因刺杀大汉奸刘佐周而声名鹊起,成为了震慑日军的英雄人物。高志远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长期与邓华、宋时轮等人共同作战,取得了不少战功。经过一段时间,他的部队一度发展到2.49万人,占冀东抗联队伍总人数的37%。可以说,高志远是冀东地区敌后抗日活动的关键人物之一。
然而,随着日军的攻势逐渐转向,他所领导的抗日武装也逐渐遭遇重创,最终只剩下两三千人。因此,他被纳入萧克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成为该军的一部分。虽然高志远在冀热察挺进军有着一定的声望,但他并没有被重用,连军政委员会的席位都没有,这无疑让他感到委屈。
随着部队人员逐渐恢复,高志远的部队成员大多是冀东本地人,许多人希望能返回家乡继续抗日。高志远也提出希望返回冀东的请求,但萧克拒绝了这一请求。他担心,如果让高志远带领人马回冀东,可能会导致抗日力量再次分散,失去统一指挥的优势。
高志远无奈之下,试图通过联系吴佩孚来获取一些军饷,并希望能够自主返回冀东继续抗日。然而,这一尝试没有成功,且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眼中,高志远与吴佩孚的接触被污蔑为“勾结旧军阀、企图投敌叛国”。最终,冀热察挺进军的军政委员会审判了高志远,并在山南村将他处决。
高志远的死,成为了抗日斗争中的一大遗憾。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宋时轮和邓华对萧克的强烈不满。不久后,他们也选择了离开冀热察挺进军。原本兵力强大、将领众多的冀热察挺进军,随着这些重要人物的离去,逐渐失去了核心力量,最终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部队就被撤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