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三十年代老北京百姓的吃相照片,拍摄者是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照片抓拍了当时北京的百姓生活景象和北京民俗。
照片的场景多在小吃摊和小饭馆,是百姓消费得起的便利场所。
当时适合百姓消费得场所价格非常亲民,一块银元或法币就能购买大量食材,甚至在天桥这样的平民娱乐场,仅需两枚铜钱即可享受多种娱乐活动。天桥被称为“一块钱天堂”,茶社、杂耍、戏棚等娱乐场所入场费仅需两枚铜钱,一天消费约一元即可体验多种娱乐项目。 民国时期街头小吃如炒肝、豆汁、糖葫芦、馄饨等价格低廉,摊贩走街串巷叫卖,顾客可直接购买食用。
那时候的北京人,尤其是在外打工和临时想解馋的人,通常选择小吃摊和小饭馆,这样的地方物美价廉,以北京人的口味为主。有卤煮火烧、豆汁焦圈、炸灌肠、爆肚、烤白薯、馄饨、馅饼、茶汤等。卤煮火烧以猪肠、猪肺等下水为主料,卤煮后切片配老汤,价格低廉,被称为“穷人的吃食”;豆汁焦圈,豆汁酸涩,搭配焦圈、咸菜食用,是老北京传统早餐。民间评价,老磁器豆汁店是知名店铺,价格亲民;吊炉烧饼炭火烘烤,外皮酥脆,分甜咸口味;炸酱面黄豆酱炒制配菜,搭配面条,是平民主食;馅饼现包现煎,馅料多样(如韭菜鸡蛋、猪肉白菜),价格实惠;茶汤,用炒米、芝麻等熬制,甜味浓郁,搭配炸果子食用。
这些食物多为摊贩或小店铺经营,价格亲民,制作讲究,反映了当时老北京百姓的饮食习惯和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