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9日,恰逢西藏昌都解放50周年的纪念日。此次庆典特邀了多位曾参与昌都战役的重要人物,包括原18军52师副政委阴法唐和当年在战役中担任战勤工作的女兵李国柱等。一路上,李国柱和阴法唐看到许多熟悉的景象,心中涌现出无尽的回忆,特别是李国柱,她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个名为甲容的人物,令她久久不能忘怀。那么,这个甲容到底是谁?李国柱与阴法唐重返昌都后,又经历了什么难忘的故事呢?
1950年,第二野战军接到任务,准备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这项重任由18军承担。同年10月,18军投入昌都战役,而52师作为主力部队承担了大部分作战任务。在这支前往昌都的队伍中,有一支女兵队伍格外引人注目,李国柱便是其中的一员。回忆起当年的艰苦行军,李国柱提到,她们的任务是驱赶牦牛。起初,队伍中只有十几头牦牛,后来数量增加到了两百多头。每个女兵需要背负50斤的重物,每天行进四五十里,艰难困苦。李国柱被分配到炊事组,每天负责携带全分队的炊具,虽然任务繁重,但最让她们痛苦的还是粮食和住宿条件的匮乏。 为了生火,女兵们只能拾取草根和树枝作为燃料。由于这些燃料潮湿,她们经常需要趴在地上不停地吹火,才能维持火焰。长期吸入烟雾,再加上寒冷的环境,使得李国柱本来就患有的慢性喉炎加剧了。她发现自己说话越来越费力,最终不得不用口哨来驱赶牦牛。让人意外的是,这一方法竟然非常有效。 在漫长的行军过程中,女兵们经历了不少困难和磨难。有人被牦牛踢伤,也有因心脏病倒下的战友不幸去世。然而,种种艰难并没有摧毁她们坚定的意志。当得知昌都已经在前一天解放时,李国柱和战友们内心激动不已。在庆典上,有几位藏族同胞来到她们驻地,热情地帮忙干活。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能讲一些不太流利的汉语,这在西藏是相当罕见的。 通过交流,李国柱得知,这些藏族人并非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而是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伤病员。在红军大部队转移后,这些伤员在当地藏民的帮助下,逐渐恢复并适应了西藏的生活,有些人还与藏族女性结婚,扎根于西藏。这些伤员远离内地多年,对国内的革命进程和家庭状况一无所知。当李国柱和战友们向他们讲述当前的形势时,伤员们非常激动,甚至流露出深深的喜悦。 李国柱听着这些老战士的故事,感触颇深。临别时,大家都希望留下点什么纪念,但因没有带上礼物,彼此间的真挚情谊便成了最宝贵的纪念。这让李国柱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红军是种子,红军是播种机。 从9月1日开始,女兵队伍历时66天,艰难跋涉1500里,终于抵达昌都,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李国柱等人激动地喊道:我们胜利了!五十年后,再次回到昌都,她们心中感慨万千。昌都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击了西藏地方当局,也为西藏的和平解放铺平了道路,昌都成为西藏最早摆脱黑暗、迎接新生的地区。 这次前往西藏参加解放50周年庆典的老干部很多,尽管李国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但她也已经年过六十。10月16日,她们乘飞机抵达昌都。李国柱感慨万分,提到当年从成都到昌都需要走66天,而如今只需一个小时就能飞抵昌都的邦达机场。说到这个机场,李国柱更是充满感情——虽然早已建成,但机场长期闲置,直到1993年在中央的批准下进行修复和扩建,李国柱还曾受邀参加了初步设计审查会。不到两年,机场便重新投入使用。到达机场后,李国柱和阴法唐等人仿佛回到了故乡,心中充满了亲切感。昌都镇,曾被称为西藏四大城市之一,但是过去城区面积仅0.3平方公里,没有一座砖瓦房,也没有像样的道路,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如今的昌都,面貌焕然一新,变化巨大。 在昌度的几天里,李国柱和阴法唐等人参加了多项庆祝活动,悼念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参观了新建的儿童福利院,并为昌都实验小学捐款,还参加了上层爱国人士的座谈会。尽管忙碌,但李国柱心中一直挂念着一件事——寻找当年的房东。她走访了许多地方,但因为记忆模糊,街道名称已经改变,只能记得房子位于强巴林寺下方、河流上游,距离吊桥不远。遗憾的是,这些地标性建筑已经消失不见。 尽管信心渐失,李国柱仍决定继续寻找,因为她明白,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回到昌都。就在此时,她遇到了一位年长的妇人。李国柱向她描述了当年房东的模样和房子的朝向,老妇人立即认出了她所说的地址:你说的是甲容家吧?听到这个名字,李国柱的记忆瞬间回到了过去。 在老妇人的带领下,李国柱终于见到了甲容。两人相见时,激动得泪水盈眶,久久不能分开。甲容告诉李国柱,她的父母已经去世,现在自己有四个孩子,并且是镇政协委员。尽管房子经过翻修,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当年李国柱她们住过的房子依然存在。之后,甲容带着李国柱四处参观,临别时,两人合影留念,这一刻成为了她们珍贵的回忆。 几天后,李国柱再次访问甲容家,两人促膝长谈,回忆起那些艰苦岁月。此次重返昌都,李国柱和阴法唐等老一辈革命者重新回顾了过去的故事。回想当年,他们还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今天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青春年华献给了西藏的建设和发展,李国柱和阴法唐对此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