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太原城外的晋恭王坟园旁,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领头的那人手持朝廷敕令,负责守卫坟园的王府护卫见状不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直接朝坟园中的一间空室走去。 这个人名叫左微,曾是前晋王府的宦官。这一次,他奉永乐皇帝朱棣的命令,前来释放前晋王朱济熺与前晋世子朱美圭。不久后,现任晋王朱济熿得知消息赶到,看到朱济熺与左微紧紧抱在一起痛哭,感到惊愕无比。 左微曾经是晋王府的一个隐秘角色,早前有传言称他已经去世,但他此刻却重新现身,解开了朱济熺的枷锁,两人相拥痛哭,仿佛重获自由。—《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七》
那么,前晋王朱济熺为何会被废除?现任晋王朱济熿又是如何登上王位的?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都有着一个人——朱济熿的四叔,永乐皇帝朱棣。 永乐皇帝的执念:分裂晋藩 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八月十二日,晋王朱济熺从太原返回京师南京。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四叔朱棣自北平赶来,凭借军事力量一跃成为皇帝。朱济熺内心充满了震惊,但更多的是忧虑。因为他一路上听到许多关于四叔身边红人曹国公李景隆对自己不利的消息,尽管四叔见面时嘴上说得好听,但朱济熺依旧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当时朱棣对朱济熺发了一封亲笔信,其中暗含了几重心思:我和你父亲从小就不和,你自己应该知道;你是太祖的长孙,这个身份我不放心;你在封地的威望高,这个更让我担忧。—《明太宗实录卷十一》 李景隆是太祖的亲外甥,也是朱棣在靖难时的功臣,快速升官,但他与朱济熺关系紧张,尤其因为李景隆是朱济熿的岳父,这种关系使得朱济熺深感不安。 朱棣的分而治之:阳谋的实施 当时,朱济熺与其他几个兄弟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尤其是他的二弟高平王朱济烨、三弟平阳王朱济熿等。朱棣借此机会,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首先,他安排朱济熺的几位弟弟迁居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以削弱晋藩的凝聚力,甚至给朱济熺的弟弟们分别安排了新的封地,确保他们不再团结。 同时,朱棣对于晋王府中的重要官员进行更替,特别是将晋王府的长史换成了自己的人。这一举措无疑是想切断晋王府与外界的联系,确保自己能完全掌控这一地区。—《明太宗实录卷十三》《明太宗实录卷十八》 朱济熺的处境:深得朱元璋宠爱,缺乏政治手腕 朱济熺是太祖的嫡长孙,从小由太祖和马皇后亲自抚养,因此深得皇祖宠爱。朱元璋去世后,朱济熺继承了晋王的封号,并且在山西有着极高的威望。但他却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政治手腕与能力来维护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他在朝中确实也有不少敌人,尤其是因为与自己的兄弟之间的矛盾,让他在面对朱棣时显得尤为孤立。 永乐皇帝的逐步蚕食:晋王地位的动摇 然而,要完全取代朱济熺并非易事,毕竟晋王一族在山西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声望。朱棣明白,想要动摇晋王家族的地位,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他借机逐渐替换掉晋王府的高层人物,然后又通过各种方法逐步削弱晋王府的力量。 通过将晋王府的精锐护卫调走,朱棣不断削弱晋王的军事力量。此外,还通过不断向朱济熺施加压力,迫使其屈服,甚至一度禁止他进入朝廷参加朝觐,强制他去迎接一些特定的命令。朱济熺在这种步步紧逼下,内心也产生了恐惧和不满。—《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四》《明太宗实录卷八十五》 最终的废除:晋王的命运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济熺终于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折点。经过长时间的阴谋布局,朱棣成功地通过一场舆论攻势将晋王置于危险之中。最终,在朱棣亲自率领大军北伐时,他命令朱济熺和其子朱美圭前往军中,随即下令将二人软禁起来,为之后的处置做准备。 三月,朱济熺被迫接受了这一决定,随即被软禁在宣府,开始了他最后的命运之旅。—《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最终,朱棣在经过了长达十二年的斗争后,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废除了朱济熺的王位,并将其父子幽禁于太原的晋恭王坟园中,宣告了晋王家族的彻底瓦解。 至此,晋王家族的威胁彻底消失,朱棣的权力得到了更加稳固的巩固,而当时仍未成年的秦王和晋王之间的纷争,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