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24年秋天,64岁的何和礼在沈阳因病去世,随着他的一生终结,清朝初期的五位开国大臣中,已故的四位已无法亲眼见证其后的繁荣与成就。剩下的何和礼也最终驾鹤西去,成为历史的背影。
这一消息传到努尔哈赤耳中时,他已年届66岁,心中感到深深的悲痛与惋惜。悲哀的他向天上诉说:“曾经与我并肩作战的所有朋友和大臣们都已经离世,为什么天命如此无情,不能让任何一人陪我走到最后呢?”
努尔哈赤从一介草莽开始,起初只有不到三十人跟随他。经过二十余年的战斗与努力,终于征服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北部的女真部落,并在1616年建立了后金,成为首位大汗。如今,年事已高,风烛残年的努尔哈赤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最难忘的时光无疑是创业初期的艰难困苦。然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批忠诚且英勇的兄弟,他们为他提供了无尽的支持,其中五位尤为出色,被称为“五大臣”。他们分别是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扈尔汉和安费扬古。
努尔哈赤能够逐步征服多个女真部落,绝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卓越的战斗力,更因为他极其重视内部管理与协调。他深知,卓越的权谋与智谋往往比单纯的勇武更为关键。在这方面,他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构建了一个稳固的政权。
1614年,即明朝万历42年,努尔哈赤基本收复了大部分女真部落,正式成立了自己的权力架构。历史记载,《清史稿》提到,“立理国政听讼大臣五员”,即设立了五位主要大臣来处理政务。然而,明朝对此完全未察觉,甚至蓟辽总督还在奏章中表示努尔哈赤“唯命是从”,对其扩张毫不警觉。
尽管努尔哈赤初步设立的政权体系在运行上并不顺利,但很快便爆发了激烈的内部冲突,主要发生在长子褚英与“五大臣”之间。褚英自幼跟随努尔哈赤征战沙场,年仅四岁时便目睹了父亲起兵,而次子代善出生时则更是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与军事挑战。最终,能被称为“五大臣”的五人,皆满足了三大标准:早期投奔、战功显赫、忠诚可靠。
首先是费英东。费英东是最早投身于努尔哈赤阵营的人之一。25岁时,他的父亲带着五百人归附努尔哈赤,而费英东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战役。每次战斗中,费英东总是冲在最前线,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在一次与明军激战时,明军的炮火压制让士兵们纷纷撤退,但费英东却高声呐喊:“建州没有败退之将,只有战死之将”,激励全军士气。战后,努尔哈赤称他为“万人敌”,并封他为一等大臣,授他掌管右翼四旗的重任。费英东性格正直且敢于直言不讳,总是毫不保留地为努尔哈赤献计献策。
其次是额亦都。额亦都是最早加入努尔哈赤的战友之一。在1587年攻占巴尔达城时,额亦都夜袭敌军,亲自带领部将攀上城头,虽身负重伤,但依旧坚持战斗,最终成功攻克城池。努尔哈赤对他极为赞赏,不仅赐予他“巴图鲁”的荣誉,还将女儿嫁给了额亦都,而额亦都也通过联姻与努尔哈赤的家族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1621年,额亦都因病去世,努尔哈赤亲自前往探视,两人依依惜别,努尔哈赤三次前往其葬礼,痛哭流涕,显露出极深的感情。
第三位是何和礼。何和礼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他的父亲原是一个强大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曾多次攻打他未果。1586年,年仅25岁的何和礼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并带领部族归降努尔哈赤。此举使得努尔哈赤的兵力迅速壮大,助力后金政权逐步强盛。为了巩固关系,努尔哈赤将自己年仅十岁的长女嫁给了何和礼,生下了多个儿子,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多济礼与和硕图等人。何和礼成为后金的重要支柱,贡献极大。
接下来是安费扬古。安费扬古与父亲一起追随努尔哈赤,屡次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努尔哈赤初起兵时,安费扬古多次为其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在某次战斗中亲自救出努尔哈赤,脱离困境。他被授予“巴图鲁”称号,并且在后来的战斗中屡次带领军队击败敌人,成为努尔哈赤最为依赖的将领之一。
最后是扈尔汉。扈尔汉年仅13岁时便随父亲归附努尔哈赤。由于其年少英勇,努尔哈赤将其视若己出,将其视为养子,深得宠爱。扈尔汉从侍卫做起,随着年纪渐长,他在战场上也屡立战功。然而,晚年的他因卷入了汗位继承人的争斗,被努尔哈赤处罚,最后郁郁而终。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自十九岁起便随父征战四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在29岁那年,努尔哈赤开始赋予他更多的国政管理权。然而,褚英性格暴烈,骄傲自满,引发了与“五大臣”及其他兄弟们的矛盾。随着矛盾的升级,“五大臣”联合努尔哈赤的其他儿子,共同指责褚英的种种过失。最终,努尔哈赤决定将褚英囚禁,并在两年后以其不悔改之罪名将其处死。历史的车轮在权谋与亲情之间前行,努尔哈赤的决策标志着他在治国理政上的聪明与高明手段。
《清史稿》指出,“太祖建号后,诸子皆长且才,故五大臣没而四大贝勒执政”。这句话揭示了努尔哈赤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更在智谋上卓越非凡,他通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布局,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