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曾经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骄傲而强盛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齐桓公统治的年代,这一时期的齐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齐湣王的即位,国家的强盛局面逐渐转变,衰败的迹象逐步显现。到了齐王建统治的第七代,齐国的命运愈发悲惨,身为国君的齐王建因无能而导致国家的覆灭步入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齐王建一生毫无建树,政务昏庸,治理无方。他的母亲曾在位期间,出于“垂帘听政”之故,实际掌握了权力,母亲去世后,掌权的大任则落在舅舅后胜的肩上。齐王建对此心安理得,乐于做个甩手掌柜。不久之后,后胜因贪婪无度,频频暗中接受秦国馈赠的金银珠宝,甚至不遗余力地招待和迎接秦国的使者,完全漠视国家安全与战备,视国家存亡如无物。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因粮草不足,向齐国求助,希望借一些粮食。在这个关键时刻,后胜却劝齐王建拒绝了赵国的请求,最终导致赵国在战争中惨败。彼时,赵国是唯一与秦国抗衡的对手,但随着秦国的强大,已无人能与之匹敌。尽管秦国不断攻侵其他诸国,齐国却选择了与其和解,每当秦国胜利归来时,他们总是派人前去恭贺,齐王建耳根软,完全听从后胜的谗言,对于“唇亡齿寒”的道理毫无所知。
随着秦国逐步征服五国,齐国的命运愈发岌岌可危。在秦将王贲率军逼近临淄城的时刻,齐王建终于察觉到自己的处境已然危急,然而秦军想要一举攻下这个号称有五十万人口、十万军队,且粮草充足的临淄城也并非易事。面对困境,秦王决定采取策略,派陈驰进入齐国,向齐王建提出一个诱人的条件:“假如你将齐国奉献给我们秦国,我国君主将封你五百里土地,让你在这片土地上安享荣华。”后胜见状,亦劝齐王建应当放弃无谓的抵抗,趁早投降。
齐国经历了数十年没有战争的平静时期,军队的战斗意志几乎被磨灭,士兵们失去了作战的激情,面对敌人时全无斗志,甚至在战场上选择弃枪而逃,显示出毫无斗志的态度。最终,齐王建依照后胜的建议选择开城投降。这一决定致使后胜被王贲所杀,齐王建则被捕入囚,秦国在几乎没有付出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实现了对齐国的征服。
秦王嬴政将齐王安置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于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小土屋中,无法得到基本的粮水供应。不久之后,齐王建便在饥饿中痛苦而死。齐国的开国君主和随后几位能干的君主为了打拼得来的江山,耗尽心血,数代人的生命也没有换来持久的繁荣,反而在后代的沉沦中轻易地失去了这一切。历史的荣华与败落,也不过是在一瞬之间转化,古今多少事,终究成了往事如烟,化为人们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