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同治九年七月,刚刚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返回总督府的途中,遭遇了致命刺杀。在他的右肋部位被刺中八刀后,倒在了血泊之中,最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此事发生后,慈禧太后愤怒异常,命令曾国藩全权调查此案。然而,曾国藩表面上答应了,实际上却对这起案件漠不关心,甚至还下令禁止下属进行任何暗查。那么,为什么一直以忠诚著称的曾国藩,这一次反常不作为?而马新贻到底是什么人物,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深不可测的秘密?
马新贻,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来自山东菏泽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受到家庭熏陶,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便能作诗写文。小时候,他在私塾中一直表现出色,老师常常表扬他,成绩稳居班级前列。27岁那年,马新贻中进士,随后被道光帝任命为安徽建平县知县。
在他的官场生涯中,马新贻为人清廉正直,拒绝接受豪绅地主的贿赂,始终秉公执法,坚决维护地方百姓的权益。尤其在应对旱涝灾害时,马新贻的理念尤为独特,他认为,灾难并非单纯的天灾,而是上天的警示。他常说:“若一味苛责百姓,天灾也会变成民祸;但若与百姓共同对抗天灾,凭借人力,亦能改变天命。”因此,每当灾情发生时,他总是积极投入第一线,亲自带领民众抗灾,尽最大努力减少百姓的损失。正因为如此,马新贻深受百姓的拥戴。
随着职务的调动,马新贻历任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浙江巡抚等职务。每到一地,他都会全身心投入到民生事务中,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尽量平反冤屈。特别是在1848年,马新贻刚上任合肥知县时,曾遇到一桩冤案。一名年轻妇女在街头跪地请求马新贻伸张正义,原来她的丈夫是个马夫,平日靠为当地豪绅家喂马为生,却突然被诬陷为盗马贼,判处死刑。马新贻深入调查,发现实则是豪绅家公子与马夫有过口角,因而冤枉他。马新贻不仅为无辜的马夫平反,还上书朝廷请求惩治腐败官员。此举深得百姓爱戴,也使得慈禧太后对他产生了好感,多次提拔他,最终将他任命为两江总督。
然而,马新贻的升迁,却也让他陷入了危险的漩涡。两江总督这个位置,实际上是要接替曾国藩的职务。曾国藩这个名字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毛泽东曾评价他为“晚清地主阶级最强硬的人物”,并称他是“晚清政权的定海神针”。可以说,若没有曾国藩的力挽狂澜,清朝可能早已土崩瓦解。
曾国藩的最大功绩,是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太平天国的起义军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势如破竹,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咸丰帝为了保卫清朝江山,将镇压起义的任务交给了曾国藩,许诺谁能攻占天京,谁就能封王。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占天京,彻底消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军,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清政府并没有兑现咸丰帝的承诺,只是简单授予他太子太保的荣誉,湘军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大大提升。
然而,随着功高震主,曾国藩开始表现出一定的骄傲和自负。一次,他在宴席上对慈禧的宠臣暗讽其为“太后养的一条狗”。此外,在酒醉后,曾国藩还声称:“即便是皇帝亲临,也奈我何?”这些话一传入慈禧耳中,令她大为震怒。她意识到,湘军的势力已经日益强大,坊间甚至传言“曾国藩有称帝之心”。因此,慈禧决定将其调离两江总督职位,削弱其军权。虽然表面上是升职,但实则是将他安排到直隶总督的位置,远离江南。
此时,慈禧需要为两江总督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她亲自挑选了马新贻。马新贻不仅清正廉洁,而且没有任何派系背景,正是她所需要的人选。在马新贻接到调令之后,慈禧特意召见他,并指示他赴江南的首要任务是查清太平天国破败后,起义军财物的去向。慈禧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一事件找到曾国藩的把柄,如果查实他私吞了太平天国的财富,就可以彻底除去他。
然而,马新贻刚到江南上任,便不幸遭遇刺杀。刺客的身份被揭示为张汶祥,他声称因私人恩怨刺杀了马新贻。根据张汶祥的供述,他与马新贻的妻子有染,因此痛恨马新贻,认为他“死有余辜”。但马新贻作为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时刻为百姓谋福利,其行为与张汶祥所言完全不符。因此,很可能背后另有隐情。
尽管张汶祥自首并交代了行刺原因,曾国藩依然将这个结论报告给了慈禧:“凶手张汶祥因私仇刺杀了马新贻。”但慈禧明显不满,她派遣各地官员重新审理此案,最终却始终未能得出任何不同的结论。慈禧深知,马新贻的死必定与某些人的利益有关,而案件只能不了了之。
马新贻的死,最终导致两江总督这一职位的空缺,然而当时的清朝正面临内外夹击,西方列强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保卫大清,曾国藩被重新任命为两江总督,湘军重新出现在了防线之上。最终,马新贻的刺杀案成了悬案,张汶祥也被处死,案件随之无疾而终。
至此,马新贻的刺杀案(又称“刺马案”)被誉为晚清第一大奇案,其背后复杂的真相,至今依然无法解开。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个权谋交织的清朝官场中,马新贻和张汶祥无疑都是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