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是谁出人意料,最先提议毛泽东当主席?
迪丽瓦拉
2025-09-18 20:32:24
0

如今,只要提起毛泽东同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称他为“毛主席”。这个称呼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尊敬与敬仰的象征。然而,鲜有人知道,这个称号并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早在1931年,当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时,“毛主席”这一称谓便已诞生。令人意外的是,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央政治局在确定主席人选时,毛泽东并非首选,只因一位重要人物的建议,才使毛泽东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毛主席”。

那么,这位率先提出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人到底是谁?他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

回到1927年10月,那时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踏上了井冈山的土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紧接着的三四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在赣南闽西、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海陆丰、川陕、湘鄂川黔、陕甘等十余个区域,先后建立起多个“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日渐壮大与苏区的不断扩展,促使党中央急需成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机构,以巩固领导、明确政治立场,从而赢得政治斗争的主动权。这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然而,局势紧张,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被迫一再推迟。早在193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便决定于同年11月7日召开代表大会,但就在10月,刚刚结束中原大战的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加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誓言要“围剿”这一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与上海中共中央的联系顿时断裂,江西中央苏区不得不全力应对蒋军,原定的11月大会无奈延期。

在这关键时刻,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短短时间内便消灭了敌军一万三千人,还活捉了敌军师长张辉瓒,成功赢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紧接着,中共中央计划于1931年2月7日召开代表大会,却又遭遇蒋介石派出两倍兵力的第二次“围剿”,妄图一举消灭赣南的红军。结果不到一个月,蒋军再次被击溃。

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苏区中央局立即决议召开“苏维埃一大”,并对宣传与选举工作作出详细部署。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第三次“围剿”再度来袭。这一次,他亲自挂帅,聘请德国、日本、英国军事顾问,动员3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中央苏区。历时80余天的浴血奋战后,红军再度击败蒋军,赣南、闽西苏区得以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县、5万平方公里土地、250万人口和5万红军的广阔根据地。苏区的巩固与扩大为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摆脱了国民党“围剿”的威胁后,中共中央再度发出通知,定于11月7日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尽管会议多次延期,早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已开始讨论并确定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的成员组成。

1931年2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周恩来代表苏区委员会提出包含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毛泽东、项英、任弼时、卢福坦、朱德、邓发、王稼祥、方志敏等29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候选名单。大家对名单基本无异议,但关于谁担任最高领导人,讨论却异常激烈。

会议伊始,有人提议由向忠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向忠发当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党内最高领导人,且苏维埃政权在共产党领导下,故由他担任主席似乎顺理成章。可张闻天当场反对,却未明确说明理由,也未推举他人。显然,他认为向忠发虽身份显赫,但身处上海,难以亲自主持苏区事务。

随后,王明发言称主席人选必须具备全国威望,且必须在苏区活动,他认为除向忠发外无他人可选,惟向忠发不在苏区,且身份秘密,存在隐忧。张国焘则坚持向忠发威望最高,但现实是向忠发不在苏区,这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导致主席人选迟迟未定。

在一番讨论后,大家形成共识:主席必须拥有全国威信且常驻苏区。眼见无果,向忠发察觉会议期待他表态,遂言:“洛甫同志的意见值得重视,我不在苏区,没必要担任主席。我觉得泽东同志可以胜任。”此话令与会者大感意外。毕竟毛泽东当时党内地位不高,在政治局正职委员中名列末尾。

然而,历史证明,向忠发提议毛泽东担任主席,成就了毛泽东政治生涯的转折,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政治格局。尽管向忠发后来背叛革命,但这一提议无疑功不可没。

向忠发与毛泽东共事有限,早年各自分布南北:向忠发在武汉、莫斯科,而毛泽东则深耕井冈山和农村革命。尽管如此,向忠发慧眼识珠,看中毛泽东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苏区的威望。作为总书记,他的提议份量十足,最终获共产国际远东局批准,毛泽东被正式确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隆重召开。毛泽东同志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从此,苏区干部与群众亲切称其“毛主席”。

在此之前,向忠发还做出一项关键决定:坚决反对张国焘担任中央根据地中央局书记。彼时,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对苏区领导,在中央根据地设立中央局,远东局建议由张国焘出任书记。向忠发认为张国焘长期在莫斯科,对国内工作不熟悉,且与毛泽东有过矛盾,两人难以合作,恐影响全局。最终,中央同意保留张国焘在中央党内熟悉的岗位。

1931年4月,张国焘赴鄂豫皖苏区任书记兼军委主席,随后推行家长制,导致大量干部和战士流失,使鄂豫皖苏区力量大减。试想,若他早任中央根据地中央局书记,后果不堪设想。

向忠发,这一历史人物极具复杂性。早期,他凭借朴素的阶级感情投身革命;中期,他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成为总书记;晚期,陷入党内“左”倾错误,最终堕落,被国民党迅速处死,留下诸多谜团。东汉王充曾言:“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对向忠发,我们应在批判中兼顾其对革命的贡献,这种辩证的评价态度,亦是我们评价任何历史人物应持的基本原则。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秦始皇陵的规划设计最初由丞相李斯负责,依照当时的惯例进行,整个工程的监工工作则交给了大将章邯,修建工...
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 当夏天的晚风拂过水面,坐在凉水河边垂钓的人,正享受着此刻的岁月静好。 每条河流,都会给城市带来不一样...
原创 李...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成功推翻了已经衰败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并且亲自称帝。然而,这位以...
原创 封... 看封神榜时,不少人都替妲己不值:同样是作恶,商纣王成了 “天喜星”,申公豹当了 “分水将军”,凭啥唯...
原创 刘...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中王刘备回到成都,留镇远将军(军职三品)魏延领汉中太守(...
在皖南革命旧址解锁“红色之旅”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记者戴威 何晓)七月的皖南,蝉鸣阵阵,暑气正盛。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
王富鹏:“交广有《春秋》”:屈... 作者简介 王富鹏,男,河南柘城人。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韶关学院文学...
原创 比... 研究人员复原了一位生活在10500年前的比利时女性的面容,揭示了古欧洲人拥有更深的肤色。 在一次艺...
原创 揭...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讲述了一段关于古代福船的海上传奇故事。 南宋末年,主人公阿丘是一位经验丰...
字古以来丨“风”是怎么被记录的...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借助AI技术...
运城盐池百科丨① 千年盐脉:运... △ 查看更多内容 千年盐脉 运城盐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密码 引 言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中,运城...
原创 1... 从国际角度看,日本是中国的邻邦,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日益紧密,倡导中日友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人...
原创 王... 1.书名: 《秦吏》 作者: 七月新番 字数: 330万+ 故事背景: 战国末年 → 秦帝国。警校生...
原创 人... 当然,我可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加丰富。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
原创 元...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头条创作挑战赛 ...
三国乱世里,他位列蜀汉五虎将,... 建安二十二年的蜀地秋雨,马超独坐在西平关的箭楼上,指尖摩挲着银枪枪杆上的刻痕 —— 那是少年时在西凉...
【湿地豫见】郑俊丽:一段生死情... 卷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再读《三国》,读到的是一段生死情,你给我机会,我许以真情,你给我...
原创 1... 奚世亮的身世与经历 奚世亮(1515-1562),字仲明,号默斋,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原创 鸦... 棠棣说:清朝督抚制度的演变与内在矛盾 大家好,我是棠棣,一个历史爱好者,喜欢聊一聊古今中外的历史话题...
原创 他... 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将领中,徐立清无论身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秉持着任人唯亲与公道正派的原则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