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朝时期,尊室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尤其是近支尊室,他们通常无法担任国家的重职,更多只能在尊人府这样的机构中担任较低的职官。近支尊室通常是指与皇帝血缘关系较近的皇族成员,比如皇子,而远支尊室则是那些与广南国宗室有联系的贵族,类似王爷家的后代。
作为皇帝的亲族成员,尊室的出身赋予了他们与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由于尊室成员与皇帝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既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也承担着维护王朝统治的责任,因此,他们通常掌握着不小的权力。那么,尊室成员是如何通过途径入仕的?他们主要担任哪些职务?近支与远支尊室在官职上的区别是什么?此外,尊室还享有哪些特殊的经济待遇呢?
一、近支尊室任官
近支尊室是指那些血缘上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亲属,因此,他们不仅享受着最为优厚的待遇,还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由于其与皇帝的特殊关系,皇帝既要依赖他们的支持,也要对其保持警惕。在阮朝,近支尊室虽然拥有较高的爵位,但他们在官职的任命上却受到限制。一般来说,他们多担任尊人府中的职官。尊人府内的高层职务,如尊人令、左尊正、右尊正等,通常由皇子或亲公担任。
例如,在绍治帝继位之前,于明命十七年(1836年)便由皇子兼任了尊人府的左尊正职务。另一个例子是,在嗣德三年(1850年),宁顺公绵宜曾提出建立尊学所,到了嗣德四年(1851年),嗣德帝便任命了绥国公绵寊为尊学所的掌管者,所有这些职务基本上都由皇亲担任。皇子年满十五岁后,便可被封爵,并开始享有朝堂上的待遇。尽管未正式担任官职,封爵后的皇子依然要参与朝会,行朝贺礼,并按尊卑次序排列,而非按照爵位的高低。
二、远支尊室任官
1. 恩荫制度
远支尊室则通过恩荫制度来入仕。恩荫是阮朝对尊室功臣的后裔以及尊室品官的子嗣提供的升职途径。特别是在嘉隆和明命时期,尊室功臣的后代通过恩荫制度升职通常只有较低的官职,常见的职位包括队长或次队长,虽然有官职,但通常只是名义上的管理者,实际职责有限。恩荫制度为尊室品官之子提供了上升通道,特别是在绍治时期,明确规定了恩荫的具体操作流程。
在绍治时期,四品以上的尊室品官方可为自己的子嗣提供恩荫,且子嗣的官职品级将低于父亲的品级九级。例如,若父亲为正一品,儿子的恩荫品级将为正五品。而嗣德时期对此做了调整,规定文职需达到四品以上,武职则为三品以上的尊室才可为子嗣恩荫官职。此外,绍治时期的规定强调,承荫之人应为嫡长子,如果嫡长子去世,则依次由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继承,直到家族后代中的孙子。
2. 挑选制度
除了恩荫,远支尊室还有通过“挑选”进入政府工作的方法。此举主要面向那些尚未有固定职务的闲散尊室。为了确保这些闲散尊室能够有适当的去处,明命帝规定,从十八岁以上的尊室中挑选适才之人,并将其安排到不同的部门。有才者进入国子监深造,身强力壮者安排进护卫司,而淳厚谨慎者则进入祠祭司等职务。通过挑选的方式,虽然这些人无法立即成为高级官员,但他们获得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并且有可能在未来获得升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廷挑”制度的实施始于明命时期,这一制度对尊生(尊室的后代)进行了选拔考核。通过廷挑的尊生可以获得最低七品的官职,而嗣德时期对此进行了规范,每六年进行一次廷挑,并设定了更严格的标准,规定只有通过一定考试的人才可获选。对于尊生和荫生(通过恩荫而升的尊室后代)之间的待遇差异,嗣德时期给予了更大的倾斜,尊生优先获得官职。
3. 科举考试
尽管尊生有许多途径入仕,但他们并不总是热衷于学习和参加科举。阮朝设有专门的学府,尊生可以在国子监等学校接受培训,并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尊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即便如此,阮朝仍为尊生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方便的学习条件,以便他们能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然而,尊生学习的热情较低,真正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人并不多。根据《大南实录》的记载,绍治年间,尊室中唯一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只有尊室炯一人。
三、尊室任官的特点与发展
在阮朝,尊室成员的任官有着显著的区别。虽然近支尊室拥有较高的爵位,但他们在任职方面多局限于尊人府等职务,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的高层决策。而远支尊室则更多地担任了各级文武官职,包括尚书、巡抚、都统、统制等高级职务,尤其是在地方,他们常常担任巡抚或总督等要职,影响着地方的治理。这种安排显然是为了确保尊室对王朝的支持,同时避免近支尊室因过于接近皇帝而形成潜在威胁。
通过对近支与远支尊室任官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阮朝实际上是在为维持皇权的稳定和地方治理的有效性进行权力结构的精细调整。近支尊室被限制在较低的职务上,避免了其可能对皇帝构成的威胁;而远支尊室则被赋予更多的政治职务,成为阮朝稳定政权和地方秩序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