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为了父亲的名份与大臣们决裂,引发长达二十多年的大礼议之争,为政局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一直被清国官方持批判意见,认为他做的太过分了。
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明史》·本纪十八·世宗二)
有鉴于大礼议的恶果,清国在过继承统方面非常注意,竭力把可能导致大礼议再现的萌芽扼杀在源头上,在第一次立嗣的光绪入继、以及第二次立嗣己亥建储时,都是继嗣先于继统,避免皇帝追尊本生父为帝的机会出现。
然而,在光绪三十四年那个混乱的十月里,清国高层还是因为手忙脚乱把宣统过继承统的顺序给搞反了。
光绪帝先继嗣后继统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醇贤亲王奕譞嫡次子载湉被过继给文宗咸丰帝为第三子,兄终弟及继承大清皇位,是为光绪帝。
为了避免明朝大礼议那样的礼法纠纷,光绪继位的旨意再三重申先继嗣、后继统的原则,继嗣优先于继统。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翁同龢起草的同治帝遗诏:“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光绪帝继位诏书:钦奉遗诏,衹遵两宫皇太后懿旨,以朕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
从根子上解决嗣皇帝追尊生父为帝的问题,上下对比一下明世宗的继位诏书:
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正是杨廷和们的粗心大意制造的漏洞,才被明世宗利用,我是来继统的,不是来继嗣的,这才是他闹大礼议的底气所在,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辅政失职,少了一道程序,才让嗣皇帝有可乘之机。
清国就是吸取了明国大礼议的前车之鉴,才一再重申光绪帝是先继嗣后继统,是以咸丰帝嗣子的身份继位的,为以后避免很多纠纷。
光绪三十四年的选择范围
当初说好的,光绪帝生子后过继给同治帝做儿子然后继承皇位,结果,做了三十四年皇帝的光绪到底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别说过继给同治帝承嗣,他自己都要面临绝嗣的地步。
朝野内外都知道光绪不能生育,过继问题是避不开的,还好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近支皇室溥字辈一共有十九个人有资格过继,看数量远比同治十三年宽裕的多。
这十九人都是道光帝血缘上的后裔,道光帝九子:老大奕纬因为子嗣系远宗过继,排除;老二老三幼年夭折没有过继排除;老四咸丰,就是要给老四一系过继嗣子呢!
老五奕誴出继叔父惇亲王绵恺,当时有五子十一孙:载濂、载漪(出继瑞郡王奕誌又勒令归宗)、载澜、载瀛、载津。
载濂长子溥偁(15岁)载濂次子溥修(12岁,出继五叔载津,已袭爵)载漪长子溥僎(34岁)载漪次子溥儁(23岁,光绪二十五年曾被立为大阿哥)载澜长子溥倬(26岁)载澜四子溥倓(15岁)载澜五子溥信(9岁)载瀛长子溥伒(15岁,出继九叔祖奕譓,已袭爵)载瀛次子溥俨(12岁)载瀛四子溥佩(10岁)载瀛五子溥僩(7岁)载津无子过继侄子溥修做嗣子。
老六奕二子分别是载澂、载滢。载澂无子,载滢先出继八叔奕詥,后因为义和团事被勒令归宗。
载澂嗣子溥伟(28岁,已袭爵),载滢第一子。载滢次子溥儒(12岁)载滢三子溥佑(9岁,出继太祖子阿巴泰后裔,已袭爵)载滢四子溥僡(3岁)
老七奕譞三子载沣、载洵(出继瑞郡王奕誌)、载涛(出继八叔奕詥)。
载洵独子溥侊(4岁)载沣长子溥仪(3岁)载沣次子溥杰(2岁)载涛次子溥佳(1岁)
道光直系有血缘关系的只有老五老六老七三支,溥字辈候选人一共十九人。在光绪三十四年,看上去是有十九个选择,但其实一扒拉又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建储时,就是选择子嗣茂盛的奕誴一系,以奕誴次子载漪第二子溥儁为大阿哥,结果大家都知道,己亥建储成了闹剧,奕誴一系也因此全军覆没,革爵的、流放的,除了剩下软弱的载瀛袭贝勒爵延续奕誴爵位以外,全部吃挂落,因此,奕誴一支被排除。
这一下子就排除十一个候选人,还有八个可以选择,分属老六奕和老七奕譞,各自有四个孙子候选。
这八人中,溥伟已经袭爵,排除;溥佑出继也已袭爵排除;溥儒、溥僡庶出排除,老六一系就这样被全排除掉,只剩下老七一系四个。
溥侊独子排除;溥佳系独子且年龄太小排除;就剩下载沣的两个儿子溥仪和溥杰,慈禧太后选择了大一点的溥仪。
先继统后继嗣的宣统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光绪帝病危了,慈禧太后下旨召三岁的醇王嫡长子溥仪教养内廷。
第二天,十月二十一,38岁的光绪帝驾崩,奉慈禧太后的懿旨,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同治帝,兼祧光绪帝。
在光绪帝驾崩那天,慈禧觉得自己还能撑得住,因此,虽然命嗣皇帝本生父载沣监国,但所有军国重事还要报告给她裁决后才能施行。“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十月二十二,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光绪帝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当天,新出炉的太皇太后就驾崩了,给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留下一个幼儿皇帝、怯弱无主见的摄政王和平庸无能的隆裕皇太后。
已经是经历第三次立嗣过继的慈禧,在这次过继事件中却明显留下一个致命的漏洞,一直竭力避免产生像明朝大礼议那样的纠纷,却依旧是重蹈覆辙。
不管是载沣日记记载的懿旨,还是光绪实录所记,宣统帝的入继都是先继统,后继嗣。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癸酉,小臣载沣仰蒙皇太后召见,面承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面承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嗣,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嗣,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载沣日记》)○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常之祧。○又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山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德宗实录卷597)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清史稿》·宣统本纪)
也就是说宣统帝先继承皇位,才成为同治帝的嗣子,兼祧光绪帝的。和明世宗嘉靖的情况非常相似,如果清国没有灭亡,这个礼仪上的漏洞自然会再酿纠纷,为后世增添谈资。
猴格说
在光绪三十四年的时候,皇室近宗已经没有和慈禧平辈的,清国第三次立嗣也可以说是慈禧独断专行,在第一次、第二次的顺利之下,这个执掌权柄许久的老太太不免利令智昏,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无所谓继嗣优先继统;也或许是老迈昏聩想不了那么多,才留下这样一个把柄给嗣皇帝。
得亏大清国是灭亡了,如果还在苟延残喘,自然会为了尊崇本生父闹起大礼议来,如果宣统帝依旧没有生出孩子,就要再次出现立嗣过继的事情,就该宣统一系担忧大礼议的事了。
当然,如果一个帝国连续三任皇帝都没有生出继承人,自然离分崩离析没有多远。
就是这样。
文首、文末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中图片系好朋友斡鲁在崇陵拍的,谢谢斡鲁。
参考资料:德宗实录、清史稿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