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迪之战,拿破仑亲自冲锋,他冒着枪林弹雨,站在桥上指挥战斗。法军士气旺盛,奋力拼杀,3万奥地利军一败涂地,法军进入米兰,夺取伦巴第。
1796年,皮埃蒙特之战,拿破仑灵活用兵,击败撒丁、奥地利联军。撒丁王国迫于拿破仑压力,选择退出战争,并割让土地。
初次交战,拿破仑就在意大利尝到了甜头,他决定乘胜进攻伦巴第,将奥军赶出意大利。一旦目的达成,拿破仑将从南面进攻维也纳,打残哈布斯堡家族。
博略元帅,奥地利名将,麾下兵马3万余人。皮埃蒙特之战时,博略正在围攻热那亚,没有跟拿破仑过招,不知道法军的厉害。
博略元帅的潜意识里,法军只适合在山地作战,一旦进入平原,只能成为奥地利骑兵的待宰羔羊。不得不说,博略太无知,他还活在八十年前,活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法军、奥军在意大利进行争夺战,双方都是主力云集。奥利地的欧根亲王技高一筹,在都灵之战中打残法军,路易十四只能放弃意大利,实施战略收缩。
路易十四雄才大略,尚且奈何不了奥地利,何况是拿破仑呢?要知道,此时的拿破仑还没打出名气,在欧洲的影响力并不大,博略元帅有理由轻视他。
很遗憾,博略元帅不是欧根亲王,拿破仑也不是糊涂的奥尔良公爵,奥地利想要重演都灵之战的奇迹,只能是个梦。
拿破仑利用博略的轻敌思想,在瓦伦察摆下重兵,做出准备正面强渡的架势。自己则亲率精锐骑兵、掷弹兵走到下游,从皮阿琴察渡过波河,杀向对岸。
拿破仑此举,让博略猝不及防。撒丁王国投降后,向拿破仑许诺,法军可以从瓦伦察渡过波河。瓦伦察是进入伦巴第的咽喉要道,也是正常的进军路线,但拿破仑偏不。
皮阿琴察,位于帕尔马公国境内,属于“中立国”的领土。博略元帅看来,拿破仑再怎么“狡诈”,也不敢侵犯中立国的地位,拿破仑却偏要这么做。
三千法军渡过了波河,博略元帅大吃一惊,好在法军主力还没完全渡河,他决定抽调兵马去拦截。承担此次任务的,是奥地利名将列普塔伊,他麾下有精锐的骑兵,可以跟拿破仑一战。
客观地说,列普塔伊很能打,却偏偏遇上了不要命的拉纳,注定要倒霉。拉纳率“掷弹兵”突击,法军旋即以“散兵线”队形进攻,将奥地利骑兵赶走,巩固了滩头阵地。
法军主力继续渡河,骑兵也投入战斗,列普塔伊招架不住,败逃回来。博略元帅这才知道拿破仑的威力,这位来自科西嘉的“小伙子”,的确有一手。
拿破仑渡过波河后,让拉纳、马塞纳、奥热罗快速进军,直奔米兰。博略害怕总部有失,急忙将军队调回,驻守在洛迪,这里距离米兰只有四十里,是守卫伦巴第首府的最后一道门户。
洛迪,位于阿达河西岸,是一座村庄,博略在这里部署三千兵马,并配有十几门火炮,守卫西岸桥头。博略则率主力驻扎东岸,随时增援洛迪。
拿破仑亲自指挥,拉纳率兵猛攻洛迪。奥军因连日战败,毫无斗志,法军很快就攻克洛迪,并缴获十几门火炮,将奥军赶到了河对面。
博略很紧张,他急忙下令士兵炸毁桥梁,却被法军的火炮击退。如此,博略已经无路可退,只能在东岸列阵,与拿破仑决战。
法军数十门火炮齐射,连续炮击两天,将东岸的炮兵阵地摧毁。看到东岸已经没了炮声,拿破仑认为奥军的炮兵差不多被打残了,便下令士兵从洛迪冲出来,从桥上杀过对岸。
博略毕竟是老手,法军炮击时,他将火炮隐藏起来,保存实力。法军冲锋,奥军集中全部火力,向拉纳率领的先头部队倾泻弹雨,法军纷纷中弹倒地,桥上都是法军的尸体。
猛烈的炮火面前,法军一度陷入混乱,畏缩不前,甚至逃回来。此时,作为主帅的拿破仑手持火枪,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桥上指挥战斗,鼓舞法军士气。
拿破仑不要命的架势,法军满血复活,冲上了洛迪桥。法军杀到桥中间时,士兵看到前面的河水很浅,纷纷从桥上跳下来,一边趟水,一边朝着对面射击。
法军如同潮水一般,一拥而上,夺取奥军的滩头阵地,夺取洛迪桥。博略急忙组织兵马反扑,攻打桥头,但都被拉纳击退,法军主力全部渡过阿达河,奥军大势已去。
马塞纳、奥热罗率兵追击,三战三捷,抵达米兰城下。守军不敢交战,开门迎接法军,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骑着骏马入城,民众夹道欢迎。米兰民众不喜欢奥地利,他们将拿破仑视为救星,却是“引虎驱狼”。
拿破仑不但让米兰缴纳赋税,犒赏法军,还以“保护”为名,将包括维吉尔的手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珍贵绘画,全部运回巴黎。意大利各地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成为法军“光顾”的对象。
洛迪之战获胜,让拿破仑充满了信心,认为法国应该由他来主导,他可以击败一切敌人,为法国赢得荣誉。
参考书目:《拿破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