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威灵顿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将军,他战胜过拿破仑,却被英国国王误解,辩驳无力,一怒之下出走,最终隐居在乡下。即使后来国王知道自己错了,想要把威灵顿找回来,却再也找不到了。
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向也在逐渐全面,不再只从一个方向思考。对于历史的思考,也更加具有时代的视角。对于三国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根本就不会有结果,甚至认为诸葛亮完全是只顾一己之私,白白浪费了蜀国的运道。导致蜀国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后,走向灭亡。
最终在三国鼎立中败下阵来,最先遭到灭国之灾。三国中最大的遗憾,诸葛亮生前,蜀国就已经可以讨伐魏国,当然这个观点是建立于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最终的结果都以失败为结局的前提下。
在众多人的眼中,只要最后没有成功,那么最开始所做的那些努力就相当于白费,人们永远不会在意那些过程,只在意结果。这或许就是有些能人被曲解,认为他们才能不出众的原因。他们努力过后,没有获得好的结果,人们就只看到最后,看不到他们在努力过程中所展现的优秀才能。
其实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只有两次是出动全部的军队,其余三次都是小规模的出动。显而易见,这三次诸葛亮只是在完成局部的部署而已。而且诸葛亮的五个北伐并不是全盘失败,事实上每次蜀国的军队都获得比较可观的战果,并且在逐步的接近最后的目标。
最开始北伐之前的三年,就是刘备去世的那段时间,彼时,蜀国内部已经出现动乱,南方发生了叛变。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立刻挥师北伐,而是在南方叛乱三年之后才开始行动。这三年里,诸葛亮也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抓住这段时间做出很多准备。
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和孙吴成为朋友,由此可知,诸葛亮的谋虑非常深远,并不是一个盲目追求战争穷兵黩武之人。第一次出征北伐,事出突然,诸葛亮其实抱着一部分想要一击即胜的想法,做下两方面的准备。
最开始大军占领南安,天水,安定三地,却在马谡失利,最终只能退军。虽说最终战败,但也可以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首次出兵北伐,能够成功是运气好,不成功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这场战役之后,魏国损失巨大,不仅痛失良将张颌,又是被曹操迁走这一带的一大批人口,导致无人可布置。若魏国想要在此继续布置兵力,无论是人力还是钱粮,都必须从大后方运输而来。之后的三次北伐,诸葛亮又占领武都和阴平两地,让魏国再次损失一员大将—王双。并且击败雍州的刺史郭准,令魏明帝非常的恐慌。
这三次的北伐,诸葛亮都是因无粮食才退兵,本身最开始就是准备打的短期战役。事实上,蜀国的这几次北伐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不仅让蜀国内部更加的团结,与此同时还激励孙权攻打魏国南方。
诸葛亮几乎每一次的北伐,都得到孙权的支持,几次战争过后,诸葛亮让魏国的防线分散,严重扰乱魏国军队的思绪,他们根本不知道下一次诸葛亮的军队会从什么地方突然进攻,终日警惕非常。
最后一次北伐之时,诸葛亮出动整个国家的兵力,其实这一次已经有可以战胜魏国的力量,但两军对峙之际,魏国闭守不出。在这种情况之下,最让两军首领担心的无非就是粮草供给问题。此时蜀国已经完全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情,他们完全做到自给自足。
而魏国在这一方面却是稍逊一筹,在一百多天的对峙下,魏国不断从后方输送粮草,否则根本就坚持不了这么久。并且整个战线拉得非常的长,魏国整个国家迅速被消耗,军线崩溃是迟早的事情。就连魏明帝在这段时间也是舍不得吃喝,生怕不能供给军队需要的粮草。这也就导致诸葛亮死后,魏明帝每日笙歌。
诸葛亮做出北伐的决定在当时看来并未出错,只不过最终结果是失败的,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他做错了。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仅仅因为他们生命的结束没有完成生前追求的事业,而被别人看错失败,被不断的错误解读。
参考资料:
《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