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经典历史剧,很多人不仅喜欢这部剧,并且通过这部剧了解并爱上了明朝的那段历史。笔者也是这部剧的粉丝之一,所以想以自己的文字,给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倒台以后,他的财产为何着急卖给徽商,其实大有玄机。
自从沈一石与织造局合作以后,因为傍上了朝廷这棵大树,所以他做起生意是顺风顺水,积累了万贯家财。名下有多家作坊、丝绸铺子、茶叶店等产业。
但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时常与权力打交道,并且凭借权力积累了财富的沈一石,最终也折在了权力上面。
因为先是想要打着皇帝的名义低价购买灾民的田地,再是把用来执行改稻为桑的国策的粮食,全部赈济给了灾民,所以沈一石真的是摊上事了。嘉靖帝知道这件事后,龙颜大怒,直接派出了锦衣卫去调查这件事情。
而身在浙江的沈一石,知道自己最终难逃一死,所以直接就畏罪自杀了。只留下了生前无数的产业,却无人打理。这些产业因为直接关系到皇帝和一干大臣的银子,毕竟平时沈一石没少帮他们捞钱,所以必须要妥善地安置好,沈一石可以死,这些产业绝对不能死。更何况,还有人指望着这些东西来救命呢。
此时的浙江巡抚郑泌昌和布政使何茂才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决定把沈一石留下的几十座丝绸作坊给承包出去,然后让这些作坊尽快的运转起来。所以沈一石刚自杀,他们就找来了一些徽商,给他们开出了丰厚的条件,让他们承包下来。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二人急着用这些作坊救命
因为在执行改稻为桑国策的过程中,郑泌昌与何茂才干下了毁堤淹田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又勾结倭寇,来陷害普通百姓,株连海瑞。这些事情如果捅出来,他俩绝对难逃一死。而这些事情又很难捂得住,所以他俩决定将功补过。
因为嘉靖皇帝修宫殿落下了亏空,所以急需要一大笔钱来填补这些亏空,否则财政将陷入瘫痪。而东南倭寇侵袭,戚继光抗倭又急需军费的支持。内忧加上外乱,全部都需要钱来解决。
而来钱的路子,眼下又指望着这些织造作坊。所以郑泌昌与何茂才就决定放手一搏,企图维系作坊的正常运转,然后赚钱来将功补过。
第二,二人的财路离不开这些作坊
沈一石活着的时候,曾经给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算了一笔账。每年丝绸作坊赚的钱有很多,但是能够进入国库的却寥寥无几,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利润被官员们层层盘剥了。从主管地方的官员,到身居高位的京城要员,很多人都会从中分钱。
这些人中间,自然也包括郑泌昌与何茂才。如果仅仅靠俸禄的话,自然满足不了二人对财富的需求。所以他们非常需要织造作坊这个聚宝盆,源源不断地给他们制造金钱,自然维护作坊的正常运转,也成为了他们的当务之急。
既然要把这些作坊给承包出去,那么为什么不就近在浙江当地找一些富商,偏偏要大老远的请一些徽商来呢?其实这个安排,也是大有深意的。
当时的浙直总督是胡宗宪,胡宗宪又刚刚卸任浙江巡抚,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同时他又是嘉靖帝和严嵩身边的红人,所以郑、何二人就打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胡宗宪的老家就是安徽绩溪,所以说郑泌昌与何茂才就想把胡宗宪也拉下水。因为承包丝绸作坊绝对是一笔肥差,沈一石正是凭借这个发家致富的,而这么一个肥差却为何落在了胡宗宪的老乡——徽商身上。事情如果传到嘉靖帝耳中,难免他不会多想。
而郑、何二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就是想通过胡宗宪的老乡,把他拉上自己的贼船,与他们紧紧地捆在一起。
因为组织处理沈一石作坊的就是他们两个,所以即使胡宗宪想要辩解,话语权也不在他的手里,他只能被郑、何二人牵着走,难免被他们挟持。
到时候如果嘉靖帝要追究郑、何二人,他们正好可以借着此事,利用胡宗宪把水搅浑,然后再寻找一条活路。
所以说郑泌昌与何茂才别有心机地找了一帮徽商,威逼加上利诱,也要让他们签了合同。费尽心机的拉胡宗宪下水,最终目的还是救自己的命。
那么知晓此事的胡宗宪又该怎样脱身呢?关注我,下期给大家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