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红四军,这支部队是在1928年,由南昌起义军和秋收起义军合并组建而成,正式被赋予“红四军”的番号。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支队伍中走出的许多将领,后来都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以及重要的领导骨干。红四军的首任军长由朱总司令担任,首任政委则是毛泽东主席。其后,第二任军长由日后成为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将军接任,政委则是彭清泉。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彭清泉在浙江玉环县被捕,年仅27岁便英勇牺牲。红四军的第三任军长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的王良,他在保卫苏区根据地的战斗中表现英勇,最终壮烈牺牲。1933年,红军进行整编,红四军改编为红二师,划归红一军团,师长由陈光担任。
第二支红二军,是由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四军改编而成,军长是贺龙同志,政委则由朱勉之担任。不久后,红六军在孙德清的率领下与红军会师,合并组成了红二军团。贺龙同时兼任军团长与红二军军长,成为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核心。
第三支红一军,源于黄麻起义的工农武装力量,是鄂豫皖根据地成立最早的军队之一。红一军在后来的红四方面军中贡献了大量主力战将,几乎半数红四方面军的骨干都来自这里。红一军副军长向前同志,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则在苏区肃反运动中不幸遇害。1931年,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会师,合并成立红四军,军长为旷继勋。
第四支红五军,起源于平江起义的工农武装力量,首任军长是领导平江起义的彭德怀大将,政委为滕代远。这两位将领不仅是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也是中国人民军队的早期创建者。红五军在建设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随着部队扩编,红五军后来与红八军合编,组建成为红三军团。
第五支红三军,发源于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力量。首任军长是著名的“飞将军”黄公略,政委则是日后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赓将军。红三军的演变孕育了闻名遐迩的红一师,成为长征中的重要力量。
第六支红七军,发展自百色起义的工农武装。首任军长张云逸,政委则是文武双全的邓小平同志。红七军以顽强的战斗作风著称,继承了红军狼兵的骁勇善战,成为苏区根据地的重要保卫力量。其后,李明瑞与龚楚相继担任军长。1933年,红七军与红二十一军合编,改编为第三军团第五师,由红军名将寻淮洲任师长。长征途中,虎将李天佑担任红五师师长,表现突出。
第七支红十军,起源于闽浙赣地区的工农武装,军长由周建屏担任,政委是邵式平。这支部队后来被中央红军调往瑞金苏区,参与保卫根据地的作战,正式划归中央红军序列。1934年5月,为了减轻敌军反围剿压力,红军总部将红十军改编为红七军团,军团长为寻淮洲,政委先后为萧劲光和乐少华,参谋长为粟裕。在这几位将领的带领下,红七军团转向外线作战,在赣皖地区与新红十军会师,之后合并整编成红十军团。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怀玉山遭敌军包围,方志敏与军团长刘畴西被捕,英勇牺牲,少数红军士兵在粟裕参谋长指挥下成功突围,开启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第八支红十二军,来自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军长为伍中豪,政委是谭震林。伍中豪毕业于黄埔军校,以勇猛善战著称,是毛主席极为器重的将领之一。谭震林则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闽西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苏区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九支红六军,起源于鄂西洪湖地区的部队,军长孙德清是红军早期的著名军事指挥官,政委周逸群与贺龙共同创建湘鄂西根据地,是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红六军与红二军会师后,组成红二军团。1931年,该部队被收编,红六军番号撤销。
第十支红二十五军,成立于1931年,诞生地点为安徽金寨麻埠。提到红二十五军,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徐海东、韩先楚和刘震这三位将领,他们是建国后获得最高军衔的将领,也是极具军事才能的开国名将。不过,红二十五军的首任军长并非他们三位,而是旷继勋,之后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等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
以上这十支红军部队,都是中国红军战争史上成立较早且极具代表性的部队。担任这些军队军长的红军将领,有的最终见证了革命的胜利,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帅和大将,也有的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不论结局如何,他们曾都是红军历史上极具军政才能的杰出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