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刘邦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差点丧命。如果不是项伯的全力保护,项庄的剑很可能会刺穿刘邦的胸膛,之后也不会有四百年辉煌的大汉王朝。
当刘邦意识到危险时,他立即决定逃走。《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简短地记载了刘邦的逃脱过程,仅有八个字:“沛公如厕,麾樊哙去”。鸿门宴发生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一带,总共有40万大军,而刘邦带着不到一百个随从,根本无法突破楚军的重重防线。宴会期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通过举起佩戴的玉玦来传递杀害刘邦的意图,足见杀害刘邦的计划早已定下。
在这个情况下,刘邦从营门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之前,樊哙试图进入项羽的军营时,不得不用盾牌撞开楚军士兵把守的大门,可以想象,如果刘邦贸然尝试冲出营门,必然会引起项羽和范增的注意。实际上,“如厕”指的就是通过厕所逃走。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其他几位名人的逃生经历。《三国志》记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陶谦派兵追杀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逃于厕”。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吕布的部将郝萌造反,吕布在混乱中“相将从溷上排壁出”,其中“溷”即为污秽之意。类似的记载在汉献帝、大宴群臣时也有,曹操发现杨彪神情异常,起了疑心,杨彪“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刘备在刘表的宴会中也因遭遇暗杀威胁,采取了“伪如厕,潜遁出”的方式逃离。
从秦汉到五代,这样的“如厕逃生”事例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古人在遇到危险时总是选择从厕所逃走呢?
1976年到1987年,陕西旬阳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多组汉朝时期的陶制溷厕明器,之后广州、河南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陪葬陶器,这为我们了解汉代厕所的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证据。虽然出土的陶器形状各异,但其结构几乎一致,都是“圈厕合一”。即厕所建在猪圈上方,并设有阶梯。这种设计不仅将人畜两种污秽集中,便于清理,也节省了空间,避免了疫病的传播。
《墨子》曾提到,“五十步为一厕,与下同溷,之厕者不得操”,这表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统一的厕所建造方式。显然,在城墙高耸,周围有兵马守卫的情况下,最理想的出逃路径便是厕所。只要到达厕所门口,就可以通过阶梯从猪圈的围墙翻越出去,这比徒手爬越高墙要容易且隐蔽得多。
再来看鸿门宴上的一个细节:当樊哙闯入项羽的军帐时,楚军士兵向他扔了一块生猪肘子,这也侧面说明,项羽的军队当时饲养有生猪。也许正是通过这一细节,刘邦意识到项羽军营中可能存在“圈厕合一”的厕所,进而谋划了自己的逃脱路线。
参考资料:《史记》《墨子》《汉代建筑明器》
小贴士:至今,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这种圈厕合一的厕所结构,被称作“茅屎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