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其中各方谋士所展现的智慧与计谋,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很多人很难想象,在身处绝境的时候,这些谋士还能想出如此精妙的计策,逆转乾坤,改变战争的未来走向。
然而,除了小说中描写的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人物外,还有两位顶级谋士,他们的智谋同样不输给这些名将,但却选择了隐退,直至死都没有出山。因此,虽然他们的智慧堪称一流,但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后世鲜有人知。
那么,这两位未曾出山的谋士是谁?他们又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第一位未曾出山的顶级谋士是司马徽,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司马徽的另一个称呼是“好好先生”。东汉末年,民间开始流行评判别人,常常分出高低贵贱。当人们提到司马徽时,他总是简单地回答:“好,很好。”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名字便流传开来。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司马徽对名利并不看重,他不评价别人好坏,也不关心别人是否称赞自己。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也使得他在刘备听闻有人推荐他作为谋士时,反而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并高度评价这两人,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那司马徽是否没有足够的才华,因此不敢去统帅三军、征伐天下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水镜先生可是卧龙诸葛亮的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司马徽怎么能教导诸葛亮呢?回想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培养了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等人,他们的才能举世闻名,可是鬼谷子本人却鲜有人知。司马徽一生未曾出山,也未曾辅佐他人,让自己名留青史。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占领荆州,司马徽被曹操所获,但曹操还没来得及重用他,司马徽便因病去世了。最终,司马徽葬于阳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在潘庄,至今还可以看到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的石碑。
第二位未出山的顶级谋士是胡昭,三国时期的另一位“孔明”。之所以称他为“第二孔明”,一方面因为他的名字是昭,字孔明,另一方面因为很多史学家认为他的谋略不逊于诸葛亮。胡昭特别受到司马懿的推崇,他不仅是司马懿的老师,甚至对司马懿的影响贯穿了一生。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名字,连起来便是对胡昭的纪念。
在司马懿年轻时,胡昭已在颍川一带声名远扬。为了能更多地学习,司马懿特地去拜访胡昭,希望从他那里汲取智慧。胡昭很高兴看到这个聪明、眼光远大的年轻人,并常常和司马懿促膝长谈,探讨天下大势。尽管胡昭如此杰出,为什么没有人请他出山呢?其实,并非没人请,而是根本请不动他。
例如,袁绍曾通过自己的门客,以“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邀请胡昭出山,但胡昭看透了袁绍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小利,做大事时却怕死惜命,因此他找了个借口将袁绍的门客打发走。袁绍并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他不屑于为一个不愿出山的人浪费时间。
除了袁绍,曹操也曾派人去请胡昭出山,但胡昭却主动出来劝曹操放弃。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因为曹操向来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霸气,但胡昭却能让曹操选择放弃,这不仅显示了胡昭的高明口才,也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曹操的谈判,比起诸葛亮舌战群儒,难度要大得多。
有意思的是,虽然胡昭不愿出山,改变天下的局势,但他一直希望司马懿能够前往刘备身边,辅佐汉室,恢复汉朝的荣光。然而,由于种种机缘巧合,司马懿最终选择了曹操。这一切,胡昭并未放在心上,他安然地继续隐居在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