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却又很陌生的人物。大多数人了解他,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书中的周瑜给人的印象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仿佛这些都是他专属的标签。然而,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事实上,周瑜是三国时期最被误解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抹黑最严重的人。
少年才子
周瑜出生在士族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官二代的他,并没有任何做作和浮华的气息。他博学多才,身材高大,容貌出众,且精通音律。据说即便是在喝了酒之后,只要弹奏的人稍有一点小差错,他也能立刻察觉。
因此,当时有很多弹奏音律的女子慕名而来,特意希望能多看周瑜一眼,甚至会故意在演奏时弹错曲谱。“周郎顾曲”这个典故便由此而来。
心胸宽广
至于周瑜一度被诟病的心胸狭窄,这个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
周瑜非常擅长兵法,一生致力于辅佐孙权,抗击曹操、刘备等敌人。程普是江东一位有名的老臣,曾经随孙坚征战四方,立下了许多功劳。在孙策麾下,程普也曾多次挽救孙策的性命,是当时江东最有威望的武将之一。由于程普年长,大家习惯称他为“程公”。
而周瑜则是年轻的空降领导,年纪轻轻便担任了都督,成为程普的上司。作为一位年纪尚轻的指挥官,周瑜的指挥风格让程普难以接受,因此程普时常给周瑜找麻烦。但每次周瑜都不与他计较。
时间久了,程普逐渐明白,周瑜并非怕他,而是为了江东的利益而屡次忍让。在看到周瑜的军事才能和为人之后,程普被周瑜的气度所打动,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佩。程普后来说:“与周瑜打交道,就像喝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句话正是他对周瑜人格的真实写照。
有勇有谋
周瑜以“周郎”著称,天下人对他的评价极高。他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的能力非常出色。与北方强大的诸侯势力相比,江东的力量显得非常薄弱,内乱无法承受。因此,江东必须要团结一致,否则很快就会瓦解。
在孙策去世后,曹操带领着80万大军进攻江东,这是江东历史上面临的最大危机。此时,江东内部有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主张与曹操和解;另一派则是以武将为主的战斗派,大家血气方刚,愿意为保江东一战到底。看到两派争执不下,年轻的孙权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正当孙权感到困惑时,他想起了哥哥孙策生前的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于是,他召来了周瑜,向他请教意见。
周瑜到来后,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听了周瑜的分析,孙权茅塞顿开,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事实证明,周瑜提出的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最终,历史上震撼一时的赤壁之战,周瑜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果没有他力主联合刘备,促使孙权做出正确决策,接下来的历史也许就不会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一幕。
真实的周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周瑜绝非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相反,他是一个有担当、心胸宽广的贤人。周瑜文武双全,堪称一代儒将。“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句诗,才是对他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