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战争经历了无数次,而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例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钜鹿之战等。这些战役中,淝水之战尤为著名。前秦的皇帝苻坚自信拥有80万大军,其中骑兵就有27万,甚至宣称将马鞭扔进水中就能堵塞淝水,成语“投鞭断流”便是来源于此。
实际上,80万大军的说法几乎不可能成立,但古代的战争规模还是非常庞大的。最少也有几千甚至几万兵力,最多时可达到二三十万的规模。
大家上学时都知道,即使是一个几百人的年级开会,校长也得用扩音器大声说话,否则后面的人根本听不清楚。那么,在没有现代扩音设备的古代,几十万大军在作战时,指挥官如何发布命令呢?士兵们能够听到吗?
有人可能会说,发布命令时会在军中张贴告示让士兵查看。这种说法完全不靠谱。首先,这样做不仅不保密,而且即使能写,古代的士兵大多是文盲,很少有人能认字。实际上,古代的将领在发布命令时,主要依靠三件重要的工具。
第一件工具是鼓。中学时我们读过《曹刿论战》一文,文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什么打三通鼓后士兵就没了士气呢?因为鼓声通常代表着进攻或冲锋等军令。第一次鼓声响起时,士兵们毫不犹豫地往前冲,士气最为高涨,打起仗来也最为勇猛。但如果敲了第二通鼓,仍不进攻,士兵们就开始疑惑;敲了第三通鼓,士气就会下降,士兵们会觉得没劲,甚至心里抱怨:“鼓声敲了三遍,怎么还不打?搞什么鬼?”所以,齐军三通鼓后鲁军一次鼓声就大获全胜。
《三国演义》里提到过很多次鼓的使用,有的是用来激励士气,有的是用来指挥进攻。每次交战时,军队都会敲三通鼓,每通鼓敲333槌。此外,在紧急情况下,鼓声还可用来发出警告。
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都有礼仪规定。通常情况下,一通鼓响起,就意味着要进入战斗。曹刿能在这场战役中获胜,部分原因就是齐国遵守了这些礼仪。齐国以为鲁国不会进攻,结果鲁国突然发动进攻。严格来说,曹刿破坏了君子之礼。
第二件工具是金。我们在一些古代故事中常常看到“鸣金收兵”的描述,这意味着金属铃或锣的声音常用来表示停止或撤退。例如,在三国时期,马超和张飞激烈对战时,刘备听到战况后,曾用鸣金的方式让张飞停止战斗,收兵回营。
金,实际上就是一种像锣的物品,虽然不大,但声音非常响亮,混战中的士兵也能听到,因此军队常用它来发布命令。鸣金通常代表着收兵的命令,即使在胜利时,听到金声的将士也要停止追击,否则就会触犯军法,后果非常严重。
小时候看三国故事时,我们经常看到将领就要取得胜利时,却因为鸣金的信号而不得不停止。那时我们可能不太理解,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军法的严格执行,不能违背命令。
第三件工具是旗帜。在古代的战场上,作战不是简单的一拥而上,而是讲究阵形的。不同的军队会分设前军、后军、左右翼等,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撤退,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战斗混乱时,声音无法传达指令,所以就需要使用旗帜来发布命令。
旗帜的颜色和大小都有明确的规定,按官职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志。战场上,最高指挥官的帅旗通常代表战场上的最高指挥,任何旗帜的变化都意味着一个命令。因此,许多古代小说中常提到“偃旗息鼓”、“斩将擎旗”以及“旗鼓相当”等词语。
例如,在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中,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采用了八卦阵。而阵中的指挥台上,周瑜通过旗帜发布命令,让黄盖执行相关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