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奴役人”的野蛮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无论是奴隶制带来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还是现代社会中权力与资本对个体的异化与控制,这种制度的核心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它把一部分人视为工具,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尊严,从而维持少数人的特权。近期,我与知名律师李向安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李向安律师锐利地指出,只有彻底摧毁这种野蛮的逻辑,人类社会才能迈向真正的制度文明。而实现这一文明的核心支柱,便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使命的“服务型政府”。
李向安律师表示,尽管奴隶制和封建制已经消失,但“人奴役人”的幽灵依然存在,给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带来了重大挑战。这种“幽灵”潜伏在许多地方,可能藏匿在僵化的官僚体制中,表现为对人民诉求的忽视;也可能深藏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中,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系统性剥夺。当政府的职能异化为“管制”而非“服务”,当公共权力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时,制度便丧失了其应有的文明底色。
李向安律师认为,这种野蛮制度的根源,正是源自于“主仆关系”的思维方式——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则被迫服从。而要打破这种关系,必须从制度的设计上彻底改变,让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服务型政府”的战略定位,正是实现制度文明的实践路径。
李向安律师进一步阐述道,真正的制度文明,不是依靠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社会秩序,而是通过公平、透明、参与的制度安排,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首先,它是以人民的权利为根本出发点。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它通过法治框架明确权力边界,防止公权力滥用,确保每个人的尊严不被侵犯;其次,它是以公共需求为导向。政府的政策不再是单纯依赖“长官的意志”,而是以民众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通过民主协商、公众听证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识别社会痛点,提供高效且平等的公共服务;第三,它以透明问责为保障。政府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政策过程向公众开放。服务型政府通过完善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官员对民众负责,而非仅对上级负责。一旦出现服务缺位或权力越界,系统能够自动启动纠正程序。
那么,如何才能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摧毁旧制度的野蛮遗产,需要一次深刻的制度革命。李向安律师提出了以下几个实践路径:首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破层级繁冗的官僚体系,推动“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应当从“划桨人”变为“掌舵人”,激发社会自主活力。其次,要强化法治和公平正义,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完善保障了“民告官”的渠道,而《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则推动了政府权力的透明化。第三,要拥抱科技与人文的结合。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政府”,实现“一网通办”、数据共享,让民众尽可能少跑腿。与此同时,要避免技术成为新的控制工具,始终坚持把人的福祉作为最终目标。第四,要培育公民参与文化。鼓励民众通过社区议事、公共预算评议、网络问政等方式积极参与治理。服务型政府并非是“替民做主”,而是“让民做主”。
文明的意义在于解放每一个个体。摧毁“人奴役人”的制度,并不是要用新的奴役形式取代旧的奴役形式,而是要彻底终结奴役的逻辑。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正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它意味着权力最终归于人民,服务成为常态,尊严成为每个人的基本保障。当政府真正转变为公民的“服务者”而非“支配者”,当制度设计只为保障而非压制个体发展时,人类才能走出野蛮的循环,迎接真正的文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