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养活这些藩王,即便崇祯帝不得不“卖肾”,也根本无法支撑他们的生活费!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年终一盘点,结果还亏了“几百万”。明末的皇帝们真是艰难啊!在经济上,藩王们甚至有些像“皇帝”,而朝廷则更像是一个“打工仔”。
明末,一年的田赋收入大约为260万石,而藩王及其宗室的费用却高达近400万石。财政赤字大约达到43%。可以说,到了明末,朝廷几乎已经无法支付藩王们的全部工资了。这为满清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推行的“屏藩王室”政策。有人认为,这与朱元璋的贫困出身有关——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像他一样受苦。这个理由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更大的原因,大概还是朱元璋内心深处认为,这种策略可以确保“大一统”保持长久。
然而,历史却证明这一做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拖累了朱家最终的命运。如果朱元璋在天之灵知道这一切,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按照朱元璋的性格,想来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找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棣算账吧!毕竟,他所推行的“屏藩王室”政策,在朱棣继位后已经发生了变质。
在朱元璋的时代,“屏藩王室”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像当时的秦王、晋王、代王,甚至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他们都有很好的军事才能,帮助明朝稳定政权,并在征伐北元残余势力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成功当上了皇帝。此后,他开始逐渐不认同“屏藩王室”的做法,逐步削弱了藩王们的权力。作为一个藩王出身的皇帝,朱棣自然不希望自己或后代重蹈覆辙。这大概就是父子之间的“代沟”吧!
朱元璋的经历,他希望后代子孙不再经历;而朱棣的经历,他也不希望后代子孙重蹈覆辙。到了朱瞻基时期,经过皇位之争的“闹剧”,明朝藩王的权力再次受到压制。朝廷和军队的政治权力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朱元璋的“屏藩王室”政策,经过三代人的实施,最终变成了一个仅剩空洞名号的政策。然而,“不让后代受穷”这一理念却依旧得以保留。对于帝王来说,藩王们可以富有,但不能有太大的权力;而对地方的亲王和郡王们来说,想要富贵,就得放弃参与政治的想法,否则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所以,在明朝中期之后,大部分藩王都选择了“富贵”而非追求政治权力。
明朝的藩王分为两个等级,亲王和郡王。皇帝的儿子们是亲王(太子除外),而亲王的儿子们则为郡王。在朱元璋时期,他一共封了九位亲王,一直到明末,亲王的总数达到了67个。
随着时间推移,实际继承亲王头衔的嫡长子只有28位。也就是说,在崇祯帝时期,虽然按朱元璋的设想,他应该有28个兄弟和叔伯帮助维护政权,但结果是他孤军奋战,既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撑他。
在崇祯帝为军饷发愁时,他发现身边根本没有任何能帮忙的人。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的政策确实让后代享有荣华富贵,但对于崇祯帝来说,却是在养一群拿着高薪却没有贡献的“白眼狼”。他们榨干了明朝的最后一滴血,眼睁睁看着朱家江山的逐渐衰落。
不过,说到底,养28个亲王并不是特别大的负担。根据朱元璋的薪资标准,每位亲王年薪万石,28位亲王总共28万石,这个数目并不算大。但是除了亲王外,还有一大批郡王和其他宗亲要发薪水,这就变得相当可怕了。
明朝的藩王是历史上最富有且最能生育的一代人,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占福王驻守的洛阳时,曾记载“先帝耗费天下财力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虽然这个数据未必完全准确,但也能从侧面看出福王的财富。
当李自成攻占洛阳时,福王的土地面积达到了三四万顷,换算下来大约是三四百万亩。这些土地足以养活三四十万百姓。仅在河南,福王等九位王爷就占据了10%的土地。如果再加上其他郡王和将军们,这个数字就更加庞大了。
除了土地,藩王们还通过帝王赐予的商税、盐铁专卖权等手段积累财富。比如福王就获得了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拥有大量土地、领取高额薪水,再加上各种垄断财富的手段,这些王爷们富有得让人无法想象。
随着明朝中期藩王在政治上的权力受限,他们开始选择大量生育,因为每增加一个子嗣,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俸禄。亲王的年薪为万石,郡王则为两千石,甚至更低级的将军和中尉等,都会根据人数奖励俸禄。
根据部分资料,在朱元璋时期,朱家族的人口已达58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了,但对于皇室来说却不算多。到了朱棣时期,家族人口增加到了127人。从此以后,朱家族的宗亲人数开始急剧增长。
到了正德年间,亲王、郡王的数量已经接近三百位,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人数也达到约2700位。到了嘉靖年间,整个宗亲系统的规模已经接近400位亲王、郡王,几乎拥有了四千人的将军与中尉。
到了万历年间,朱家族的宗亲人数激增,从朱元璋的58人增加到115万人。到明朝末年,朱家族的宗亲人口再次翻倍,达到近三百三十万人。若再加上这些宗亲的旁支人员,总人数甚至可能超过千万。
随着宗亲人数的激增和财政支出的不断攀升,明朝财政早已不堪重负。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国家的财政赤字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而随着地方的权力不断膨胀,朝廷控制力逐渐减弱。
为了平衡财政,朝廷只能增加赋税,或者允许藩王们自行创收。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加剧了贫困和混乱。农民因无法承受沉重的赋税而爆发起义,而为了平定这些起义,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种征税与平乱所产生的费用,是否能平衡?也许只有明朝的皇帝心里最清楚。如果崇祯帝能复活,或许我们能问问他,提前透支的政权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此外,通过放权募集资金的方式,其实也存在极大的隐患。结果往往是地方王爷富裕,而朝廷却变得贫困,失去了权威。在朱元璋推行“屏藩王室”的时候,他注重的是藩王的军事能力和地方影响力;但到了朱棣当家后,这些能力逐渐削弱,到了明朝后期,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随着财政危机的加剧,藩王们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的控制权。虽然从表面上看,还是朝廷在供养这些王爷,但一旦征税收入无法支付藩王们的薪水,这些所谓的税收到底属于谁呢?
最终的结果是,钱财只能在账目上走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