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吴王刘濞领导的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反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汉七国之乱”。有趣的是,汉高祖刘邦早在几十年前就曾预感到吴王刘濞会造反,甚至当面说过:“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你)邪?”那么,刘邦为什么会认为刘濞会造反呢?
西汉建立之后,刘邦除了着重恢复国家的经济和民生,增强国力之外,还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消除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韩王韩信、燕王臧荼、燕王卢绾等异姓诸侯王都被剿灭了。然而,尽管异姓诸侯王被一一消灭了,如何处理这些被削除的诸侯王的大片封地,成为了刘邦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邦决定分封同姓诸侯王来填补这些空缺。比如,吴王刘濞的封地,就是原楚王韩信的旧封地。尽管如此,刘邦深知,自己经历过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朝的统一,因此他很清楚,不论是异姓还是同姓的诸侯王,都是一个对中央政权构成巨大威胁的存在。而将异姓的诸侯王替换成同姓的,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给中央政府争取一些缓解时间。
同姓诸侯王相较于异姓诸侯王,唯一的优势就在于他们与皇帝有血缘关系,这能有效减弱诸侯王的独立倾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子孙的繁衍,同姓诸侯王与皇帝的血缘联系逐渐疏远,这种抑制离心力的作用也会逐渐消失。而吴王刘濞与刘邦的血缘关系本来就比较远,抑制离心力的效果显然有限。
吴国,作为一个距离西汉中央最远的诸侯国,拥有丰富的铜盐资源,而铜盐产业在古代可是一个暴利行业。由于“天高皇帝远”,加上富得流油,吴王刘濞对西汉中央的离心力也不可小觑。此外,刘濞本人的性格也非常桀骜不驯,喜欢挑战权威,好勇斗狠,这使得他很可能会发动叛乱。因此,可以预见,像吴王刘濞这样的异姓诸侯王,最终叛乱的可能性非常大。
然而,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刘濞既没有足够的勇气,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动叛乱。至少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等到局势有所发展,刘濞才可能具备了真正的反叛能力。因此,刘邦早已预见到自己的侄子、吴王刘濞最终会造反,但他无法在生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