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赵国伯仁(现河北省隆尧县)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战国时期“四大战神”之一,足见他的战力非同一般,确实不是虚名。
李牧曾经驻守在代郡(今河北省蔚县)和雁门(今山西省右玉县)。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李牧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战略。表面上,他采取示弱策略,而内部则集中兵力,他利用敌军低估我军的心理,实施迂回包围战术,一举击破了匈奴军队。这一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精心的准备和训练。他每天杀牛宰猪,奖励战士,大力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将士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李牧还命令士兵们严格把守关卡,严禁任何人私自出战。同时,他派出大量间谍,密切监视敌情。他特别下令:“如果匈奴南下,军队就回到城防,人民应尽快把牛羊赶入城堡。凡是敢主动出击的,一律斩首。”因此,匈奴每次进攻时,赵军和百姓总是退回城堡,不与敌军交战,匈奴也屡次空手而归。时间一久,匈奴就认为李牧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不敢出战。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赵国国君耳中,赵王也开始认为李牧被匈奴吓怕了,根本不敢出战,于是便决定让他辞去统帅职务。随后,赵军决定不再后退,每当匈奴南侵时,赵军必定出战,结果屡次战败,死伤惨重,导致百姓无法耕种放牧,生活困苦,国家民生凋敝。赵王束手无策,最终只得再次任命李牧为统帅。但李牧当时称病不愿复职。赵王坚持要求他出任,李牧无奈,只能答应,但条件是:“若要我出任统帅,我会按我之前的战略来带兵。”赵王答应了,李牧再次担任统帅。
李牧重新出任统帅后,继续实施他之前的策略:坚壁清野,保持对匈奴的防御。几年过去,匈奴并未获得任何成果,他们开始认为李牧真的是胆小无能。实际上,李牧的目标就是让敌人产生这种错觉,他并非不敢出战,而是在静待时机。此时,赵军的战士们已经吃饱喝足,精力充沛,个个都跃跃欲试,准备和匈奴一决生死。李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挑选了1300辆战车、1.3万匹战马和10万弓箭手,准备展开决定性的战斗。随后,他命令牧人将牛羊放出,布满整个草原。匈奴单于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率领大军深入赵国领土。李牧装作败退,诱使匈奴深入,同时派出两翼军队绕到匈奴的后方,最终将匈奴军队包围。赵军四面夹击,成功击杀匈奴士兵十万余人。匈奴单于最终突破重围,带领残军向北逃亡,十多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的边境。
李牧作为一位名将,深知先示弱后奇袭的战术妙用。他通过暂时的示弱,诱敌深入,伺机而动,最终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种战术非常高明。两军对阵时,首先要确保自己不败,然后寻找敌人的弱点,最后在合适的时机发起最有力的进攻,一举突破敌军防线。其实,这种作战方针在历史上被许多名将采用,都是“先以正,后谋奇”,通过看似示弱的策略来迷惑敌人,最终出其不意地进行致命一击。
历史上,许多名将都采取过“先以正,后谋奇”的策略,通过常规手段表现得好像有所示弱,实则在背后谋划奇袭。而最有效的进攻往往是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这样的突袭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就像拳击比赛中的选手们,初上场时往往是通过试探性攻击来摸清对方的弱点,进而找准机会,发起致命一击,最终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