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大陆修建了许多象征其侵略的建筑,其中一些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然而也有一些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旅顺当地的一座塔便是其中之一,建国后,这座塔曾多次面临是否拆除的争议。
最初,日本方面坚决反对拆除,认为这座塔是日本的象征,不容触碰。然而,中国方面则坚定回应,决定将塔改名,并在塔前立碑,标明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物证”。这座塔究竟是什么来历?经历过哪些风波呢? 白玉山上矗立着这座塔,站在山脚下只能看到塔尖,只有登上白玉山,才能完整地看到塔身。站在塔前,碑文上刻着“白玉山塔”,抬头看去,塔身像子弹一样直指山顶。这座塔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日本侵华、抗战胜利、以及中国崛起的历史变迁。 这座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那年2月,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展开了战争,史称“日俄战争”。旅顺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关键地点,谁控制了旅顺,谁就拥有了制海权,战争的胜负将会大大不同。为了争夺旅顺,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导致无数人员死伤。最终,日本在与俄国的对抗中占了上风,并与俄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旅顺开始进入日本的殖民统治期,长达40年。 日俄战争不仅使得日俄双方的士兵大量牺牲,也让旅顺的百姓陷入了苦难,尤其是日本开始殖民后。战争刚刚结束,硝烟尚未散尽,日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最先修建的,是一座具有日本风格的神社,并取名为“纳骨祠”,用于安葬在日俄战争中死去的日本士兵。每年的6月8日,殖民政府都会组织祭奠活动,前来祭奠的不仅仅是日本人,当地的中国百姓也被强迫参与。而中国百姓在祭奠时必须表现出极大的尊敬,若有任何不敬,便会遭到暴力对待,迫使百姓沦为奴隶。 在修建神社后,日本又决定在白玉山上建造一座塔。这座塔的设计形状类似于榴弹炮弹或蜡烛,很多人认为这座塔的设计就是为了祭奠旁边的“纳骨祠”,同时象征着“长明不熄”的寓意。塔身采用钢筋混凝土,内部空心,有一段螺旋形阶梯,爬上去后可到达观光平台,四周还装饰着太阳旗的放射图案。这座塔并非由日本人亲自建造,而是由中国百姓强迫劳作建成的。建塔时,日本强制征用了超过两万名中国百姓,历时两年半才完成,期间死伤惨重,有数百人甚至在建设过程中从塔上摔死。 塔建成后,日本人刻上了歌颂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字,并将这座塔命名为“表忠塔”,完全没有提及中国百姓为其付出的生命与汗水。接下来,日本通过“表忠塔”和“纳骨祠”对旅顺的青少年进行思想灌输,洗脑他们忘却民族身份和历史痛苦。在塔前,他们举行各种祭奠活动,甚至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学生前往“表忠塔”参拜,表面上是为了祈祷“战役英灵”,实则在淡化青少年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记忆,弱化民族意识。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发现了这座塔,计划将其摧毁。然而,当时中国方面提出反对,认为若直接爆破塔,可能会波及到周围的百姓,造成无辜伤亡,而且爆破工程也非常困难。于是,这座塔得以保留,但仍有人主张应该拆除,认为这座塔是日本侵略的象征,应该彻底摧毁。 拆塔的计划不知怎么被日本方面得知,一些日本民众也反对拆除,认为这座塔是日本的纪念物,应该保留。但这些人显然被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观蒙蔽了,不了解真正的历史。而中国方面则明确表示,塔是中国领土上的建筑,最终是否拆除应由中国决定,外部势力无权干涉。 最终,塔没有被拆除,但经过一系列修改:塔名被改为“白玉山塔”,塔上的太阳旗图案被拆除,刻在塔上的日本文字也被抹去。同时,附近的“纳骨祠”也被拆除。如今,这座塔作为“日俄战争遗址和帝国主义侵华物证”,依旧矗立在旅顺,供中国人民参观。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提醒着中国人民不忘历史,铭记过去的苦难。 白玉山塔依然伫立在这里,是为了提醒每一位参观的人,不论历史有多么痛苦,我们都不能回避,要勇敢面对。只有直视历史,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正如那句古话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