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中,萧何自然死去,韩信是被吕雉所杀,而张良在惠帝时期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曹参和灌婴则都是武将,他们并没有被贬职或流放。在刘邦封的百余位列侯中,唯有韩信被杀。异姓诸侯王们,如彭越、英布,原本是刘邦的盟友,但随着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最终屈服于刘邦的统治。他们原本就拥有自己的封地和王国,刘邦封不封他们,他们依旧是王。因此,当这些诸侯反叛时,刘邦毫不犹豫地将他们除掉。
韩信的性格有些复杂。他曾在失败时忍辱求生,甘愿低头。但当他成功后,便无法再低头,做不到谦逊。换句话说,当初的屈辱是为了以后能站得更高。与此不同的是,刘邦能在不同的境地中自由转变,既能在失败时屈下身段,也能在成功时高高在上,灵活自如。韩信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刘邦的能力并不逊色于他。韩信所有的成就,其实都是刘邦给予的,刘邦为他提供了兵员和将领,如曹参、樊哙等,而这些人会跟随韩信打仗,但未必会支持韩信反对刘邦。
从刘邦的角度看,韩信背叛了他。那时,刘邦与项羽在成皋和荥阳进行激烈的战斗,刘邦派郦食其去劝说齐国出兵助战。齐国田家与项羽之间有许多恩怨,因此同意出兵。然而,韩信却突然进攻齐国,导致郦食其被杀。韩信占领齐国后,还给刘邦写信,说齐国局势混乱,需要人来管理,并表示自己可以做代理齐王。刘邦看到信后勃然大怒,痛骂韩信,张良见状赶紧踢了他一脚,刘邦才稍微冷静下来。但刘邦还是很生气,批评韩信,指责他背信弃义。最终,刘邦还是封韩信为齐王,虽然当时刘邦已经是汉王,实际上与韩信地位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韩信投靠刘邦时,仅是一个小官,最初只是个执戟中郎将,所有的荣华富贵和职位,都是刘邦给予的。韩信无疑借着刘邦的资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与刘邦展开竞争。尽管如此,刘邦仍旧表现出宽容的态度,称帝后并没有立刻杀韩信,而是将他的王位削去,改封为候。有人认为这是刘邦羞辱韩信,但萧何、张良、陈平等人也只是侯。刘邦并没有完全放弃韩信,而是希望能给他一个转变的机会,像萧何、张良、陈平一样,继续合作。刘邦如果真的想杀韩信,早就能做到。他将韩信带到长安,韩信的生活一直很好,刘邦没有立即处决他,反而将他当作朋友,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两人再度合作。
韩信被软禁在长安期间,从不出席朝廷,尽管有人向刘邦告发他,说韩信不满刘邦,刘邦只是笑一笑,根本不放在心上。刘邦时常去韩信家喝酒,两人聊天时,刘邦还会吹嘘自己指挥的军队,问韩信能指挥多少人。韩信回答说:“我能指挥多少人就指挥多少人。”这表明韩信对于兵力的掌控非常自信。刘邦笑着说:“你这么厉害,怎么会被我抓了?”韩信则笑着回答:“臣擅长将兵,君擅长将将。”两人开玩笑的谈话,展现了他们之间轻松的关系。
然而,韩信最终还是被杀,这件事发生在刘邦平定陈豨之乱时。得知韩信被杀后,刘邦非常愤怒。吕雉将杀韩信的责任推给了萧何,但刘邦认为,这并不是萧何的功劳,而是一个大大的“屎盆子”。因此,刘邦对萧何心生不满。此后,刘邦经常整萧何,许多人认为这是帝王的无情,但刘邦实际上一直在想着韩信。张良早在项羽死后不久,就辞去了官职,隐退山林,远离了刘邦。其实,刘邦并不愿意杀韩信,最终是吕雉和萧何背负了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