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历史发生了不同的转折,刘备战胜了曹操和孙权,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将可能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这种假设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刘备建立政权时,他使用的国号就是“汉”。因此,假如他真的统一了天下,很有可能会继续使用“汉”这个名字。这样一来,历史上就会多出一个“南汉”的章节,汉朝的历史也许能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然而,即便刘备能够完成统一,他所面临的政治难题可能比曹操当时遇到的更加复杂。一个突出的难题就是如何安置汉献帝。当时刘备在蜀地称帝,外界普遍认为汉献帝已经死于曹魏之手,并且曹丕篡位建立了魏国,这也给了刘备顺势称帝的理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汉献帝不仅没有死,反而比刘备活得还要长。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了天下,如何处理汉献帝的问题将成为左右其政权稳定的关键因素。
自刘备出道以来,他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宣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来团结民众。许多人之所以愿意追随他,就是因为他们认同他代表的是汉朝的正统血脉。一旦天下归于统一,刘备所依靠的政治资本就可能变成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毕竟,在百姓和士兵眼中,真正的皇帝依旧是汉献帝,刘备的地位将变得非常尴尬。让位给汉献帝几乎不可能,因为这是刘备征战一生的成果;但如果强行架空汉献帝,这必然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更多的政治波动。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汉献帝已经失去实权,刘备可以把他封为一个闲散的王公,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然而,从长远来看,刘备并不会轻易放松对汉献帝的控制。虽然在刘备在世时,汉献帝的存在可能不会构成实质威胁,但一旦刘备去世,继位的刘禅又过于软弱,局势就会大大不同。历史上,复立旧君的行为常常会引发权臣的兴趣,甚至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站在刘备的角度,他必须考虑到后代的安稳,尤其是在刘禅继位后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汉献帝这个问题就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隐患,诸葛亮很可能会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化解这一困局。
再来看看“南汉”政权是否能长久的问题。我们可以拿晋朝做对比。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后,虽然在初期政局较为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但很快由于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爆发了“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了晋朝的衰败。刘备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的家族势力并不庞大,几乎没有像司马氏那样的宗室割据现象。刘备的三子中,刘理早逝,只剩下刘禅和刘永。即便刘永有反叛之心,也很难掀起大规模的叛乱。因此,从宗室的角度看,“南汉”相比晋朝更容易避免内乱。
真正的挑战则来自北方。晋朝的衰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密切相关,尤其是“五胡乱华”的冲击,使得中原政权濒临崩溃。如果“南汉”在三世纪初仍然存在,它同样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类似的威胁。根据史实,五胡乱华大约始于公元304年,那时刘禅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皇位传给了刘璿。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对刘璿的评价非常高:他不仅喜好骑射,勇于锻炼,还在师友的影响下修养品行,懂得采纳劝谏。更有郤正称赞他“孝顺父母,仁恕待臣”,可以说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具备成为明君的潜质。如果刘璿能够顺利登基,“南汉”有可能迎来一个盛世,抵御北方的威胁也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刘璿的登基也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刘禅的存在。从三国历史来看,魏国和吴国的皇位传承了六代,而蜀汉只传了两代,刘璿始终未能继位。如果刘禅能够早些禅让,或许三国的历史就会有不同的结局。然而,刘禅命运极长,虽然没有做出显赫的贡献,但却因“傻人有傻福”而迟迟未放权,这也影响了刘璿的继位机会。
尽管如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刘禅虽然不算英明的皇帝,但也并非昏庸无能。在稳住政权方面,他并未酿成大祸,至少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因此,只要“南汉”能度过刘禅这一阶段,等到刘璿接手,政权就有可能迎来中兴,甚至有可能像东汉那样延续超过百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