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朝代几乎都有一位“太宗”皇帝,但明朝却没有。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明朝一开始是有“太宗”皇帝的。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去世后,皇帝庙号被定为“太宗”,谥号是“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即为明太宗。
不过,到了114年后的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嘉靖帝改变了朱棣的庙号,将朱棣的“太宗”庙号升格为“成祖”,并将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所以,明朝确实有太宗皇帝,但这个庙号的使用时间仅有114年,之后就被改为成祖。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既然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为什么不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才是“明太宗”呢?
建文帝朱允炆的情况完全不同。他在位仅四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尽管他在继位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却未能稳固政权,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建文帝自己则被迫下台,之后下落不明,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于这样一个无作为的失败皇帝,哪怕要给他庙号,也只能给他一个“惠”字谥号,根本不可能有“太宗”之号。
这种情况可以与西汉的例子进行比较。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其嫡长子刘盈继位,刘盈为人仁慈、性格平庸,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显著的功绩,因此去世后没有庙号,仅获得了“孝惠”的谥号。西汉的皇帝谥号普遍以“孝”字开头,因此刘盈的谥号中“惠”字暗含了对其平庸的评价,这其实是在宽慰他没有大过错,但也无法给他太高的评价。
相比之下,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励精图治,与儿子汉景帝一起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因此刘恒的谥号不仅仅是“文”,还获得了“太宗”庙号。汉文帝的成功证明了他应得如此高的评价。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作为显然无法得到“太宗”庙号,而朱棣作为开国皇帝的第四子,不仅有较为出色的政绩,而且他为自己的帝业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完全有资格获得“太宗”庙号。
此外,朱棣的庙号对于他个人的意义极其重要。它象征着他不是一个“乱臣贼子”,而是一个有正当理由的皇帝,是对他一生努力的认可。因此,嘉靖帝之所以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实际上是出于政治考虑。为了避免大臣反对,嘉靖帝“捆绑销售”地将朱棣的庙号与自己父亲兴献王的庙号一起发布,让大臣们无从反驳。
若朱棣得知这一变化,恐怕会极为愤怒。对他来说,被称为“成祖”实际上是暗指他重新打过一场天下,变相将他视为乱臣贼子,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侮辱。
最后,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真的能够成为“太宗”,那么最为高兴的,或许是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太宗”,他虽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成功稳固了宋朝的政权,但他在军事上的失败,如两次北伐惨败,几乎耗尽了父亲赵匡胤留下的积蓄,因此他的“太宗”庙号并没有太大的含金量。如果建文帝能够成为太宗,那么赵光义的庙号相对就显得更加有分量了,但遗憾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只能作为“明惠帝”,而不是“明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