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背水一战中打败了赵军,并杀死了陈馀。其实,在这场战斗中,陈馀本有机会获胜。陈馀的谋士李左车曾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首先,韩信必定会经过井径关来征讨我们,那里地势险要,路狭且陡峭。如果韩信的军队要通过,必然会拉长战线,士兵也无法并排行进,造成行军上的不便。其次,韩信远征而来,粮草储备必定有限。很有可能他会携带着自备的粮草,这些粮草就藏在他大军的后方。李左车建议给他一支骑兵,绕过大路,去截断韩信的粮草。而陈馀则可以坚守阵地,做好防守,不与韩信直接交锋。这样,韩信既无法撤退,又不能攻击,我们只需要耐心等他疲劳困乏,再趁机出击,夹击他,最终定能打败韩信。
然而,陈馀听后却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他认为,自己领导的起义军推翻秦朝,是为了替天行道,怎么能使用这些阴谋诡计呢?再者,韩信的军队人数不多,且一路长途跋涉,士兵们一定疲惫不堪。就算这样,我们也不应退缩,因为如果我们不迎战,其他的诸侯可能会看轻我们,觉得我们胆小,从而导致更多的敌人来挑战我们。所以,陈馀决定迎接韩信,勇敢地出战。在他看来,自己是反抗暴政的起义者,并没有想过称霸天下,因此他并没有把李左车的建议放在心上。
然而事实证明,陈馀的决策是错误的,他最终兵败被杀。韩信胜利之后,发布了一道命令,重金聘请李左车。当李左车被带到韩信面前时,韩信立刻解开绑住他双手的绳子,并邀请他坐下。韩信对李左车表示:“您真是太有才了,我打败了陈馀,但汉王还有很多强敌,您能否指点迷津?燕军和齐军一直是我必须要征服的,我该如何面对他们?”
李左车虽然谦虚,表示自己是败军之将,不敢指点韩信,但看到韩信真心求教,便答应了。他分析道:“韩信,您一路上先是在河南击败魏王,之后又征战河北,轻松打败赵军,而且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取得了胜利。如今,您的声名在外,连普通的农夫都知道您,因此您的声望是您最大的资本。”
“但是,您要知道,您的军队虽然打了连胜,但每次战斗都损失惨重,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您带着这样一支军队去攻打燕军,万一遇到坚固的城池和敌人死守,您可能无法取得胜利。对方一旦与您拖延消耗战,您的军队的短处就暴露出来了。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避免打敌人的强项,利用自己的优势。”
韩信听后十分认同,急忙问:“老先生,那我该如何应对呢?”
李左车建议道:“现在您最好是暂时休兵,安抚赵国百姓,犒赏士兵,给他们充足的休息时间。然后,您可以派遣一个擅长辩论的人写信给燕王,告诉他您过去的战功,让他了解您韩信的威名。这样,燕王就会面临是否与您开战的抉择。燕国必定会因为您的声誉而感到忌惮,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敢与您作战。燕国选择归顺汉王后,您就能轻松掌控他们,不必再费一兵一卒。而待燕国归顺后,齐军在山东的力量就会大大削弱,届时再消灭齐军便不成问题。”
李左车的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拙”。他说,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韩信的长处是声名远扬,而短处是军队疲惫。如果直接与燕军交战,就等于暴露了军队的短板,可能导致失败。李左车的建议是要让敌人看到你的长处,而掩盖短处,让敌人因畏惧你的声威而选择屈服。
事实上,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往往是非常难的。人们常常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放大其长处,但往往会忽视或美化自己的短板。甚至像韩信这样的人,也未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幸运的是,李左车为他点醒了这个问题,提醒他要谨慎行事。由此可见,拥有一位良师益友的重要性,正如良药苦口,却利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