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军事史上,湖南的湘军被认为是战斗力差异极大的一个部队。晚清时期,湘军在东南和西北的战役中屡次获得胜利,曾一度承载着守护直隶的重任,成为能够与淮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然而到了民国时期,湘军却变得默默无闻,丧失了往日的荣耀,不仅未能在民族争斗中称雄天下,甚至连家乡湖南也频繁被北洋军和桂系军队夺走。
湘军的战斗境遇不佳,首先源于其火力严重不足。在张敬尧掌控湖南时期,湘军虽然在名义上拥有一支正规军,但实际可用的枪支仅有3000支,这使得当地民众对湘军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称其为“花军”,意指其外表光鲜而实际上毫无战斗力。在民国期间,湘军不仅缺乏火炮,无法与北方的张作霖和阎锡山等大军阀相提并论,更在火力上屡遭桂系的轻视。湘军在机枪运用上也落后许多,早期缺乏重机枪,对重机枪阵地火力集中的战术运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北伐前后,虽然轻机枪开始普及,但湘军在战斗中仍然不善于使用轻机枪进行冲锋,尤其在布防时无法有效地将轻重机枪的火力进行合理搭配,致使战争中的表现相当糟糕。
其次,湘军在兵力方面也十分薄弱。民国时期,他们的兵力在最少时仅有一个师,配备了三千条步枪,严重影响了作战规模的发挥。湘军的巅峰时期可以追溯至唐生智参与北伐的时刻,那时北伐军共有八个军,其中有三个军的士兵来自湖南。唐生智一度扩充湘军至四个军,但不久之后便遭遇了当时的政府和桂系军阀的围攻。在历史的波动之中,湘军并未实现扩张,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地域。至抗战爆发前,湘军总共仅有53个团的兵力,在众多军阀中无疑是属于小角色。抗战期间,随着委员长对湘军的改组,湘军部队逐渐实现了半中央化,反而失去了自主性,到1948年时,已经没有哪支纯正的湖南血统部队存在于各个军队之中。
回溯更早的辛亥革命时期,最后一任广西巡抚沈秉坤率着广西军队杀回湖南,奠定了民国湘军最初的基础。湖南人民对沈秉坤和他的部队几乎没有意见,因沈本是长沙人,而其器重的广西混成协的统领赵恒惕(同盟会成员)也恰恰是湖南衡山人,因而湖南人将其军队视为亲近的子弟兵。沈秉坤由于部下中有许多广西人,便给自己的军队花名为湘桂联军。随着护国战争的开端,广西军阀陆荣廷也将军队派往湖南,而湖南的程潜则制定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作战计划,设定了“西与黔合、南与桂联、收复全湘”的战略,热切欢迎广西军队的到来。在随后的混战中,广西部队凭借湖南提供的经济支持,装备水平甚至远超湘军,成为了强大的联军一方。在湘军驱逐张敬尧的战斗中,广西军队也曾将湘军视为炮灰。
北伐成功后,军阀混战阶段,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组成的联军迅速打败了唐生智,占据了湖湘地区,巩固了桂系对湘军强势的军事控制。面对火力不足、兵员稀少、在权力斗争中又屡屡被桂系实力派人物欺负的困境,湘军最终选择了投靠委员长,成为中央军管辖下的依附势力。湘军的辉煌似乎成为了历史,留在了湖南人民心中的那些燃烧的岁月,无不伴随着对荣耀与强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