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一封特殊的信件摆在了上海市委的办公桌上。写信之人,身份颇为特殊,他是左宗棠的曾孙左景鉴。信中,左景鉴言辞恳切,希望市委能考虑分给他一套低楼层的房子。彼时,已至耄耋之年的他,满心都是对上海的眷恋。
左景鉴的出身,自带光环。他的曾祖父左宗棠,乃晚清赫赫有名的人物。左宗棠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力挽狂澜,收复新疆,成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之一。其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的胸怀,至今为人传颂。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成长,左景鉴自幼便深受熏陶。
左景鉴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三岁时,母亲便离开了他,十多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命运的重击,让年少的他早早学会了自立。被姑母收养后,他没有依赖他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他选择了医学之路,立志用医术治病救人。
多年的苦学,让左景鉴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抗美援朝时期,他更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出手提血液箱。这一发明,在战争的幕后,为无数战士的生命保驾护航,他也因此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医疗英雄。
1959 年,国家一声令下,左景鉴响应号召,举家西迁至重庆。当时,他在上海有着一套公寓。可在国家需要面前,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将公寓上交给了国家。那时,他的女儿左焕琛刚考入上海医学院,年仅 16 岁。对于父亲的决定,左焕琛满心不解。她质问父亲:“为什么要将我们自己的公寓交给国家?” 左景鉴一脸严肃,说道:“我是单位的领导,必须带头做好榜样。”
左焕琛从未离开过父母,也未曾与弟弟妹妹分开过。她乞求父亲:“那能不能只带弟弟走,让母亲和妹妹留在上海陪我,你们突然都离开,我不适应。” 左景鉴态度坚决:“要走,全家都得去,要带头,就得带好头。” 左焕琛又问:“那我住哪里?能不能在公寓里给我留一间住房?” 左景鉴冷冷地说:“你们上海医学院不是有宿舍吗?就住学生集体宿舍。” 就这样,左景鉴一家扎根重庆,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时光匆匆,左景鉴到了八十多岁,对上海的思念愈发浓烈。此时的左焕琛,已成为上海市副市长。然而,上海住房紧张,左焕琛自己都一直没有分配到房子。她住的地方,房子老旧,楼层高且无电梯。左景鉴若去上海,上下楼成了大难题。
左焕琛的表哥看不下去了。这位曾担任过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党委书记、又是离休干部的老人,想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帮一帮左焕琛。他背着左焕琛给市委写了封信,信中提到左焕琛住房楼层太高,年迈的父亲无法走楼梯,希望能分一套电梯房,好让左景鉴这位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老人,能回上海看看。
市委秘书长将信交给左焕琛时,她却拒绝了,只说房产紧缺。就这样,左景鉴直到晚年,都没能回到上海。父女俩相聚的时间,也因这住房问题,变得少之又少。左景鉴临终前,对小女儿说:“我去世后,把我的骨灰洒到长江里,让它流去上海,再流入大海。” 小女儿泪眼模糊,开玩笑说:“流不过去,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挡着呢。” 左景鉴笑着说:“会流过去的,流到上海看看我的母校,看看我曾工作过的地方,再看看大海。”
当年,年少的左焕琛不理解父亲为何上交房子,不给自己留一间。可当她成为上海市副市长后,她明白了父亲的选择。她虽大权在握,却没有利用特权为父亲谋福利。在医学领域,她利用自己的权力,为社会做出诸多贡献。她努力提高医学技术,建立完整的医疗系统,构建社会卫生体系。
左景鉴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虽出身名门,却从未依靠家族,全凭自己奋斗。他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重庆,将半生心血献给了大西南。左焕琛继承了父亲的精神,舍小爱为大爱。他们用行动,赓续着左宗棠的奉献精神,让这种精神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左宗棠家族的故事,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家国情怀。从左宗棠的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到左景鉴的无私奉献,再到左焕琛的克己奉公,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他们不追逐名利,不贪图享受,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或许只是一朵朵浪花,但正是这些无数的浪花,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