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将,在中国军事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极为忌讳的做法。这个战略失误在历史上屡次以失败告终,几乎成了警示。像战国时期,燕国的乐毅因成功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而声名显赫,但最终因燕惠王的猜忌而被调换,导致了战争的彻底失败。再比如,长平之战,赵括在换下廉颇后接管大军,结果40万赵军被彻底歼灭。这些历史事件,本应成为后来者的重要警醒,但赵国却在继任者李牧被换下后,仍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最终在王翦的强大攻势下惨遭覆灭。
以史为鉴,战国的历史教训堆积成山,彰显了“临阵换将”这种做法的致命性。然而,美国的历史与中国完全不同,缺少了那种基于长时间战争经验积淀的传统。正因为如此,美国军方在朝鲜战争中的频繁换帅,反而显得毫不犹豫。实际上,从战争的演变和态势来看,这种换帅行为本身就暗示了战争最终的结局。中国的军事指挥员,特别是彭德怀,早已预见到了这一点,并且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
在朝鲜战场上,彭老总的果敢和决断力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面对美军的强大压力,他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策略,屡次击败美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在彭老总的指挥下,美军阵营损失惨重,甚至有13位美军将星陨落,这使得彭德怀的战术才华得到广泛认可。那13位美军将星,分别包括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四星上将李奇微、四星上将克拉克等。这些人均为美国军界的高层人物,但在彭老总的指挥下,他们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失败。
其中,麦克阿瑟无疑是最为痛苦的那个。他出身名门,且从军后迅速晋升,堪称军事界的“超级明星”。经过二战的洗礼,他以“仁川登陆”的壮举一度成为美国的军事英雄,并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出兵朝鲜,他必定让中国军队“尝到史上最惨痛的屠杀”。然而,彭德怀的铁军却给了他迎头一棒。1950年11月,麦克阿瑟带领美军登陆鸭绿江时,他信心满满地对自己的部队说:“我们争取圣诞节前回家。”结果,麦克阿瑟的部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遭遇惨败,36000余名士兵被中国志愿军歼灭。
麦克阿瑟四战四败的结局让他愤怒不已,他无视失败的事实,将责任推给了政治干预,指责杜鲁门政府束缚了军队的指挥权。他甚至公开宣称,自己早已将指挥权交给了李奇微,企图掩饰自己的失败。然而,最终麦克阿瑟依旧被解除职务,黯然离场。
接替麦克阿瑟的李奇微,虽然名气不如前者,但他的军事能力同样不可小觑。李奇微精准地洞察到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并利用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和持续轰炸,加剧了志愿军的困境。他通过日夜不断的空袭和地面火力压制,成功打乱了志愿军的节奏。但这种策略并非无懈可击,志愿军的指挥员彭德怀、邓华、韩先楚等人迅速察觉到美军的弱点,并采取了小规模包围和穿插战术有效破解了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尽管如此,李奇微仍被认为是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之一。
然而,由于美国政坛的变化,李奇微最终不得不离开朝鲜战场,接替了艾森豪威尔,成为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接下来的“联合国军”指挥官是马克·韦恩·克拉克,他也未能给志愿军造成致命打击,反而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成功将他打至谈判桌前,为后来的和平谈判铺平了道路。
至于美国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詹姆斯·范佛里特,他以强大的火力压制而著名,尤其是在炮火的使用上,范佛里特几乎堪称“暴力”的代名词。他的“范佛里特弹药量”战术,采用了极其奢华的炮击策略,尽可能用大规模的火力消耗敌人。然而,尽管美军的火力压制惊人,志愿军凭借地形优势和独特的战术,依然能够顽强抵抗。
志愿军通过在反斜面阵地和坑道中的巧妙设计,大大降低了美军炮火的威胁。反斜面阵地是背对敌人、利用山体掩护的战术安排,可以有效避免敌军的炮击和空袭。此外,志愿军在山头阵地下方修建了耐炮击的掩体和壕沟,这使得志愿军在面临强大炮火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这场持久战中,最为艰难的莫过于后勤补给线的保障。由于美军不断压制志愿军的运输线,许多补给车辆只能在夜间悄悄穿行,甚至无法开灯。每一份来自后方的物资,都伴随着无数牺牲。尽管美军火力极其强大,但志愿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战术,成功顶住了压力。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美军意识到,他们无法彻底击败志愿军。双方都深知,战争无法再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和平谈判成为了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