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多篇文章中,我曾提到过,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几乎没有哪个时期能与其相提并论。相比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动乱,五代十国的乱象更为严重,影响深远。
假设五代十国的战乱像南北朝那样,持续长达二百年,那么它对历史的影响将会怎样呢?我个人认为:
首先,周礼与汉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我认为汉文明或华夏文明的根基,实际上来源于周朝。夏朝的历史太过模糊,殷商的文化又充满了野蛮(《翦商》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而周朝则在周公的努力下,建立了周礼,这为后来的汉文明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实际上都在周礼的框架下发展壮大。因此,西周对华夏历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周礼,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儒家思想,成为了华夏文化的共识,统一了不同地区的人民。当外族入侵时,华夏各地的人民往往会本能地团结抵抗。这可以从春秋时期的历史看到:当北方的蛮族入侵中原时,尽管许多诸侯国各自为战,无法抵挡蛮族的进攻,但因为齐桓公得到了周天子的授权,最终以霸主身份整合诸侯,成功打退了蛮族,甚至多次讨伐位于今辽宁的山戎部落。此后,华夏历史中的胡汉战争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外族入侵中原后,他们通常会选择与汉族实力派合作,或者被汉族势力逐渐驱逐,最终其力量会被消解。例如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许多胡人统治者进入中原后,为了确保政权稳定,都会寻求与汉人世家的合作,避免过度冲突。
接下来是五代十国的特殊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乱世相比,五代十国的情况具有本质的不同。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动乱相比,五代十国的情形更为复杂。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虽然面临着乱局,但依然保存了汉文明的火种,南朝也是如此;而在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胡人政权中,很多统治者也非常尊重儒学,到了北朝时期,大多数北方统治者甚至不敢公开与儒家思想对立。胡人入主中原时,他们的心态往往像乡下人进城,既敏感又有些自卑。很多时候,他们接触儒家后,表现出极端的皈依心理,甚至会过度崇尚儒家思想,像金朝的统治者就是一个例子,金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被后人称为“金以儒亡”,这种现象源自胡人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强烈忌惮。
然而,五代十国的情况却与此不同。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大多数都是唐末乱世中的兵痞出身,他们不像胡人那样对汉族文化心存忌惮,反而很多时候把没有文化、野蛮视为一种光荣。除了如郭氏周朝(即五代后的周朝)这样的极少数王朝,绝大部分王朝都不关心民生问题,也忽视文化建设。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很多君主有着扭曲的心理,不断破坏传统的礼教和伦理规范。更为严重的是,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中,不仅有很多人吃人的将领,华夏的礼教文明也因此大幅倒退。
换句话说,虽然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时期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但周礼这个根基始终存在,尚未被完全摧毁。而五代十国的战乱却存在着可能会彻底摧毁这一根基的危险。
如果五代十国这种没有人性、没有伦理道德、没有人心修复的乱世持续二百年,华夏文明可能会在这种泯灭人性的战乱中最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