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1949年人民解放军正式确定了兵团编制。那一年,人民军队迅速成立了16支具有对抗能力的一线兵团,并将起义部队改编的3支兵团并入,总数达到了19个兵团。这一阶段成为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兵团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这项举措不仅标志着军队指挥体制的一次重要飞跃,也为提升战役纵深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兵团通常以数字编号,但也常用其他别名。举个例子,第19兵团常被称为“杨罗耿兵团”,这是因为该兵团的司令员是杨得志,政委是罗瑞卿,参谋长是耿飚,三人一起指挥了兵团,因此这个名字便代表了这三位指挥官。另一种命名方式是将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的姓氏结合起来。例如,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的第12兵团,就被人们称为“二萧兵团”,这种称呼反映了指挥官之间的亲密协作关系。
同样,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的第三兵团,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陈谢兵团”。这一名称的广泛使用,源于该兵团的司令员陈锡联和政委谢富治的姓氏。因此,大家习惯将这个兵团称为“陈谢兵团”,它也成为军史中的一个标志性名称。
陈谢兵团的司令员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中的一位重要指挥官——陈锡联将军。1949年,年仅36岁的陈锡联便成为第二野战军的主力兵团司令员,成为当时革命队伍中最年轻的兵团级指挥官之一。这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显示出他在革命队伍中的迅速崛起。
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15岁便投身革命,开始了他漫长且艰难的军旅生涯。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他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八路军成功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取得了129师自抗战以来的首场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是对忻口战役等关键战役的重要支撑,也证明了陈锡联的指挥才能。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联和王近山并列为中野的两颗璀璨明星,是刘邓两位指挥员在战斗中的重要依靠。在他指挥的多次重要战役中,陈锡联屡立战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无论是挺进大别山、围歼黄维兵团,还是解放西南的战斗,陈锡联都表现得尤为出色。
西南解放后,陈锡联短暂地在重庆主持过工作,随后转入祖国的炮兵事业,担任炮兵司令员。1959年,陈锡联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并成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之一,最终官至副总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极具影响力的开国将军之一。
与此同时,陈谢兵团的政委谢富治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政工将领。在他担任第三兵团政委期间,陈锡联与他配合默契,共同参与了渡江战役和西南战役等关键战斗,显示出两人高水平的协同作战。
解放战争胜利后,谢富治被安排到云南工作。1955年,他成为昆明军区的首任司令员,是当时12个大军区司令员之一。两年后,他完成了大军区司令员的工作,并于1957年回京,继续担任重要职务,直至担任副总理等要职。谢富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陈锡联与谢富治这对陈谢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在建国后的发展都非常顺利,逐步成为国家政治和军事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