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势如日中天。在慈禧去世的那一年,虽然末代皇帝溥仪仅仅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但由于他从小生活在宫中,对宫内的秘密事情了解颇多。溥仪曾透露,慈禧太后晚年变得十分难以伺候,且患有一种“不能见人的病”。有传言称,慈禧十分担心自己的病态被他人看到,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她下令杀掉了所有可能目睹病情的宫女和太监。
据溥仪所说,慈禧太后晚年确实患有一种怪病,这种病使得她的脸部会不由自主地抽搐。因为极度爱惜自己的容貌,慈禧不允许任何人看到她发病的样子。每当发病时,她会将所有人赶走,确保没有人看到她的病态。传言说,如果身边的太监或宫女不小心看见她发病时的样子,他们就会遭到杀害。
慈禧太后出生在北京顺天府的劈柴胡同,父亲是安徽宁池太广道的惠征,母亲则是归化城副都统惠显的女儿,属于镶黄旗满洲的富察氏。她在家中是老二。
17岁时,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并于1856年生下了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1861年,咸丰帝去世后,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联合,通过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咸丰帝留下的辅政大臣肃顺等人,从而成功夺取了政权。之后,她开始与慈安太后一同垂帘听政,掌控了国家的政局。
1875年,同治帝早逝,慈禧太后支持同治帝的胞妹之子载湉继位,成为光绪帝,并继续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利用中法战争的契机,打压了与她共同分享权力的奕?,从而完全掌控了朝政,步入了权力的巅峰。到了1889年,光绪帝婚后尝试亲政,慈禧虽曾略有放权,但在1898年戊戌政变后,她重新复职,开始再次控制政权,直到她去世。
1908年冬,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决定选择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作为继位人,成为了宣统帝。光绪帝在1908年去世的第二天,慈禧也于11月15日去世,享年73岁。她去世后,得到了极为尊贵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一谥号的长度,是清朝历史上皇后及妃嫔中最长的,甚至超过了大清开国的孝庄文太后及其他几位清朝皇后的谥号。
然而,慈禧太后去世仅仅两年多,辛亥革命爆发,最终导致清朝灭亡。在她掌权的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矛盾非常尖锐,国家发展缓慢,外敌频繁入侵,民族危机四伏。
虽然慈禧太后具备一定的政治手腕,但她顽固守旧,奢华浪费,并且极力抵制任何新政改革,这种立场和做法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她的不少行为恶化了国家的困境,使得清王朝陷入了深刻的统治危机。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紧密控制着朝政,使得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个皇帝都沦为无权的傀儡。
在慈禧太后掌权期间,她两度发动政变,曾两次立皇储,并三次推动改革。她还曾密谋废除光绪帝,但由于外部势力的干预,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
客观来说,慈禧太后在各类危机中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维持了统治阶层的秩序,也支持了一些新政的推出,甚至提出过预备立宪。但由于她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她对于国家的建设性作用非常有限,并没有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根本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