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诸葛亮没有屡次主动发动攻打魏国的战争,蜀国就算不立刻灭亡,也几乎逃不掉灭亡的命运,而且可能会更快地走向灭亡。
三分天下的时代里,诸葛亮和刘伯温被视为两位顶尖的英雄。毫无疑问,诸葛亮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评价。作为三国时期唯一一位被列入武庙十哲的杰出人物,诸葛亮不仅有令人钦佩的才智,更有着为实现复兴汉室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他每天都忙于处理政务,策马出征对外作战,几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去世后,他更是凭借一己之力稳住了蜀汉的根基。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他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五次主动出击,进攻魏国。然而,现代社会中有些人认为,正是诸葛亮的过度用兵,才导致了蜀汉国力的逐渐耗尽,最终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没有主动出兵攻打魏国,蜀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认为,蜀国如果选择不主动出击,而是与魏国保持和平,依然无法避免灭亡的结局,并且这种消亡可能会来得更快。以下是我的分析:
首先,修养生息的战略只适用于强国。
刘备去世后,托孤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和李严,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诸葛亮主张积极出击,攻打魏国,争取在短期内实现汉室复兴;而李严则主张先修养生息,壮大蜀国的国力,再与魏国一较高下。
然而,想通过修养生息来弥补蜀魏之间的差距,几乎是天方夜谭。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这三国的力量差距极大。曹魏占据了大部分的江山,控制了北方广袤富饶的土地,军力雄厚,粮草充足。紧随其后的是拥有天然屏障长江的东吴,虽然其领土面积不及魏国,但由于水军强大,且长江的天然屏障使得曹魏不敢轻易侵犯。相比之下,蜀汉位于地理条件相对贫瘠的西南地区,虽然很多人夸大了蜀汉的富饶,但事实上,蜀汉的土地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很多战役都发生在中原地区。
三国的实力差距直接体现在领土的繁荣上。据统计,当魏国灭亡时,魏国的人口超过440万,兵力有40多万;吴国灭亡时,人口约200万,兵力超过20万;而蜀国在刘禅投降时,人口仅为94万,兵力也只有10万多。
显然,蜀国的国力与魏国相比相差甚远。如果蜀国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魏国会因为人口基数的巨大差距而慢慢拉开差距,蜀国最终会变得更加脆弱,魏国轻松吞并蜀国。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主动北伐,趁着两国之间的差距尚未拉大,搏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被动等待无异于慢性自杀。
其次,如果没有外战,蜀国可能会因内乱而灭亡。
众所周知,刘备起初只是一个依靠编织草鞋为生的底层百姓,偶然遇到关羽和张飞,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不得不说,刘备的崛起过程堪称传奇。从一无所有的草民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他的成功令人钦佩。然而,短时间内实现白手起家的传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根基不稳。
蜀汉政权中有三股势力。首先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这支势力最早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因此在蜀汉建国后,他们掌握了最高权力。其次是东州派和益州派,他们被迫臣服于刘备,但在蜀汉政权中,掌握的权力较小。由于这些派系征服的时间较短,他们对刘备和荆州派的忠诚并不牢固,只是碍于形势没有发作。
在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去世,而继位的是刘禅。刘禅的能力远不如刘备,甚至有些痴傻,凭借这种性格,他无法有效地平衡各派势力。荆州派坚定支持刘禅,但东州派和益州派则有了更多的权力斗争,他们虽然不一定有造反的心思,但至少希望能从荆州派手中夺回权力。可以说,刘备去世后,蜀汉的政权变得更加不稳定。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只得主动发起攻打魏国,将各派势力的注意力引导到外部战争上,这样一来,蜀汉内部的矛盾得到暂时的缓解。如果不采取这一策略,蜀汉很可能会在内乱中自行崩溃。
总的来说,诸葛亮主动攻打魏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蜀国选择休养生息,只会加速灭亡。而刘备去世后,蜀汉的政权本已不稳,诸葛亮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不可否认,诸葛亮为蜀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天地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