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华,李葆华,怎么又是李葆华?”
周总理的手紧紧握着那份文件,眉头深深皱起,脸色严峻,几乎能看出他愤怒的情绪。文件的角落已经开始翘起,显然他的情绪激动,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那股愤慨的气氛。
李葆华,作为新中国水利部的副部长,虽然名义上是傅作义的副手,但实际上,水利部的许多事务几乎完全由他掌控。所以,周总理的愤怒并非单纯针对李葆华这个人,而是针对他所处的职位背后所隐藏的权力结构及其对国家造成的严重影响。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傅作义,这位曾经出身于国民党阵营的将领,个性上与其他同僚有些不同。他不仅在军事上非常严谨,而且治军有方,所领导的部队素质极高,相较于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傅作义的部队无疑有着显著的优势,而与阎锡山的部队相比,则更为宽松和务实。傅作义与我党关系密切,早在抗战时期,他就与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逐渐开始学习和吸收我党的治军经验。
在长城抗战后,傅作义与我党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毛主席也曾称他为“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中,傅作义的部队接纳了大量我党成员担任政工工作,并亲自组织了爱国青年与我党成员共同进行军事训练,极大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毛主席为了保证国共合作的顺利进行,特别规定傅作义部队中的我党党员不得从事策反活动,也不允许建立党的组织或进行党的宣传,实施了著名的“三不准”政策,旨在保证两党在合作中的和谐。
傅作义的部队也因此成为了国民党军中最具组织性的力量,蒋介石曾称其为“七路半”,这不仅体现了傅作义部队的战斗力,也反映了其严密的纪律性。而傅作义的治军风格与他对百姓的关怀同样密切相关。他不像其他国民党将领那样高高在上,反而更关注百姓的疾苦,深知民众的痛苦。
傅作义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家乡靠近黄河。年幼时,他亲眼见证了黄河洪水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傅家的祖辈以黄河为生,他的父亲曾是渡船人,每当水位较低时,就背着过河的客人走上岸。通过这些岁月的积淀,傅家逐渐积累了财富。后来,傅作义进入保定军校深造,并加入了晋绥军,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
1939年,傅作义作为第八战区副司令,率军进入绥西地区。他看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提出了“治水又治军”的战略,积极修建水利工程,为当地提供了急需的水源保障,并为粮食生产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他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业的生产能力,也改善了军队的后勤保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傅作义带领军民修建了40条新干渠,覆盖总长度达1500公里,而小型水渠更是超过了3000公里。某些水渠甚至能够养鱼,提供航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1945年,美军将领魏德曼访问绥西后,看到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感叹道:“这片土地,毫不逊色于世界强国。”
抗日战争结束后,傅作义原本打算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的修复工作,但随着内战的爆发,他的计划被迫中止。尽管如此,傅作义并未放弃自己的水利理想,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解决黄河的水患问题。1949年2月,傅作义通过西苑机场飞往石家庄,前往西柏坡与毛主席和周总理会面。当傅作义见到毛主席时,内心充满了忐忑,因为他曾在战时给我党带来过很多麻烦,内心不免感到愧疚。
他甚至对毛主席说:“我有罪,我有罪!”毛主席立即安慰他:“傅将军,何罪之有?你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赫赫战功,人民永远记得你,至少我认为你应当获得一个像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在交谈中,毛主席突然问傅作义:“建国后,你打算做什么工作?”傅作义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已戎马半生,军事上的事我已厌倦,不如让我从事水利建设吧。”毛主席微笑着回应:“你要为水利事业做贡献,我很同意。但你为何局限于黄河呢?你要做的,是更大的事业,水利部长正是你的舞台!”于是,傅作义被任命为新中国的首任水利部长。
刚上任时,傅作义对水利工作并不熟悉,许多人对他也心存疑虑,尤其是水利部的文件往往由副部长李葆华代为签署,傅作义对此似乎并未介意。然而,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件必须由傅作义亲自批示,否则视为无效。
尽管如此,傅作义并未因此感到不安,反而非常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他自视为一个“门外汉”,表示不能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于是他亲自走访了全国各地,足迹遍布珠江、长江、黑龙江、赣江等大江南北。在接下来的23年里,傅作义为中国的水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72年,由于健康问题,傅作义辞去了水利部长职务,但他心中仍然挂念着北方的旱情。直到1974年去世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北方还没下雨吗?”毛主席曾如此评价傅作义:“水利这个领域,他是真正钻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