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将军,最初是指那些以白马为坐骑、披着白色披风上阵作战的武将。受到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都会把赵云和马超想象成白马将军,仿佛他们骑着白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气吞万里。然而,翻开正史,像《三国志》等史籍中提到的“白马将军”其实是指另外两位历史人物。以下是这两位历史上真正被称为“白马将军”的人物。
一、公孙瓒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公孙瓒常常带着数十名精通射箭的士兵一起作战,这些士兵都骑着白马,分布在公孙瓒的左右两翼,因此他自号为“白马义从”。当时,乌桓等北方的游牧部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知道他的军队实力非凡,往往会选择避开他。他们甚至称他为“白马长史”,这种威名也让他在战场上形成了强大的气场。
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公孙瓒最初效力于幽州牧刘虞的麾下,经常与乌桓等游牧势力发生冲突。每当敌情传来,公孙瓒便立刻跃上马背,马蹄声震天,战斗时的气势仿佛全身心投入其中,往往战斗到深夜才会停歇。这种勇猛果敢的作风让乌桓等部族对他心生畏惧,久而不敢再侵犯他。
公孙瓒逐渐崭露头角,被升任为中郎将,以坚决的作风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侵扰,赢得了显赫的战绩,边疆的威名也传遍四方。然而,他与刘虞的关系逐渐恶化,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刘虞为了制止公孙瓒的扩张,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讨伐他。由于双方性格与做事手段的不同,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刘虞因为过于宽容而被公孙瓒击杀。
事态进一步发展,公孙瓒扣押了朝廷的使者,获得了控制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的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后来,他与袁绍多次交锋,起初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之后,他的锐气逐渐消退,开始转为自保的战略,这也导致了他部下的信任度下降。最终在公元199年,公孙瓒在袁绍的进攻下被击败,最后被困在高楼中选择自尽,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二、庞德
《三国志·庞德传》记载了庞德的一段话,他曾亲自表示,自己受到国恩,决心为国效死,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守护国家,认为如果不先杀掉关羽,关羽终会杀了他。后来,庞德亲自与关羽交战,并且射中关羽的前额。那时,庞德骑的还是白马,关羽的军队因此把他视为“白马将军”,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侯音和卫开的叛乱爆发,庞德与曹仁一同出征,成功平定了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庞德被派驻守南樊城,准备讨伐关羽。樊城的守将对庞德的背景有所怀疑,担心他是庞德的哥哥庞柔的线索,因此对庞德充满防备。
面对曹魏将士的猜疑,庞德坚定地表示:“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若今年不杀关羽,来年他定会杀我。”不久后,襄樊之战爆发,庞德与关羽展开激烈对抗。庞德射中关羽的前额,当时他仍骑着白马,因此被关羽的军队称为“白马将军”,并对他充满敬畏。
公元219年八月,汉水暴涨,樊城下积水深达五六丈,庞德和其他将领只能在水堤上避险。此时,关羽趁机乘船发动攻击,向庞德的军队四面发射箭矢。尽管庞德拼尽全力反击,但汉水涨势迅猛,最终关羽利用洪水的优势成功战胜庞德,俘虏了庞德和他所带领的大约三万大军。庞德在被关羽俘获后,依旧不屈不挠,在审讯时仍立得笔直,表现出了一个武将的坚毅与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