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中国,正处在特殊的建设阶段,社会氛围严谨得很,干部家庭的一举一动都被盯着。开国中将詹才芳一家,日子过得低调又朴素,从不会因为身份特殊搞特权,这份家风也让家里人一直都谨慎又谦和。
詹才芳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实打实拼出来的将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走过来了,身上到处是伤,对家里人向来要求严格。儿子詹威长大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个普通家庭的姑娘,两人处得合得来,情投意合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约定好上门见见父母。
准儿媳第一次上门那天,詹才芳夫人杨静特意提前把屋子收拾利落,还亲手做了几道家常菜。可真等姑娘进了门,杨静反倒紧张起来,双手控制不住地发抖,招呼姑娘坐下后,憋了半天,还是没忍住拉住她的手,问了句大实话:“孩子,你真要嫁到我家?”
那个年代,干部家庭看着风光,其实藏着不少约束。作为中将夫人,她常年谨言慎行,就怕言行有半点不妥给家里惹麻烦,更怕子女因为家庭背景受特殊对待,或是扛上额外的压力。她清楚,姑娘一旦嫁进来,就意味着得放弃普通家庭的自在,跟着家里人一起守各种规矩,还要面对外界的各种目光。
姑娘被问得愣了一下,紧接着认真点头说:“阿姨,我想好了,我喜欢詹威,也知道你们家的情况,我不怕约束,也会好好守规矩。”杨静看着姑娘真诚的眼神,心里又酸又暖,拉着她的手半天没松开。其实她不是质疑姑娘的心意,只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动荡,见多了风雨,总怕这孩子跟着自家受委屈。
詹才芳回家后,听说了妻子的举动,只笑着说:“咱们家没那么多说道,只要孩子人品好、两人合得来就成。”可杨静还是放不下心,后来又悄悄找姑娘聊了好几次,把家里的难处,该注意的地方都说清楚,确认姑娘是真的想明白了,才彻底松了口气。
那个年代的干部家庭,大多都跟詹才芳家一样,看似有特殊身份,实则扛着更多责任和压力。他们不敢有半点懈怠,就怕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对家里人的要求也比普通家庭严得多。杨静的紧张和追问,不是矫情,是一位母亲对晚辈的真切担忧,更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干部家属复杂心情的真实样子。
后来,姑娘还是嫁进了詹家,婚后一直守着家里的家风,和詹威相濡以沫,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回头看那段历史,其实不难理解杨静当时的心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一个选择都扛着不少分量。换作是你,面对这样的家庭,会毫不犹豫跟这姑娘做一样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