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武将的忠诚问题。在建文帝的时期,他没有一个绝对忠诚的嫡系势力!实际上,如果李景隆能够拼尽全力,一心想要杀死朱棣,那么靖难之役很可能就不会成功。因为全国对敌,局势极为有利,优势巨大,李景隆的能力并不需要太强。
例如,汉朝的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的角色并没有那么关键,真正决定局势的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你能理解吗?关键时刻,亲兄弟才最可靠。在吴楚的反叛中,周亚夫被直接提拔为太尉,是三公之一。如果他能够打赢这场战斗,他就能成为丞相。不解决对方,如何让自己的家族延续?
同样的道理,窦婴——汉景帝的亲戚——在吴楚反乱中也站出来了,直接被任命为大将军。没有解决掉反叛势力,怎么能够保证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下去呢?梁王刘武坚守梁地三个月,重创了吴楚联军的锐气,而周亚夫却在旁边袖手旁观,根本没有帮助。刘武敢放弃吗?他会投降吗?即便周亚夫选择背叛,加入吴楚阵营,刘武也会坚持战斗到底。不打败敌人,自己的亲兄弟和侄子又怎么能够坐上皇帝的位置呢?
回到靖难之役的情境,曹国公李景隆有没有动力去对付朱棣呢?如果朱棣赢了,李景隆会受到什么影响?如果建文帝赢了,李景隆又能得到什么好处?毕竟,曹国公的职位世袭而来,最多也不过是皇帝叫他“哥”或“叔”的区别而已。
如果换成魏国公,那对面就是他的亲外甥或亲大舅哥,这场战斗更加没有胜算了。明白了吗?建文帝应该选择一个能力差不多、资历合适的武将,然后与他说:“我看上了你妹妹,你去前方好好打拼,我在后方支持你。”(不过,由于明朝对外戚有严格限制,这个办法可能不会使用。)
朱棣的最大优势在于,他是嫡子,并且在整个明朝皇室中,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朱棣是嫡子!朱棣是嫡子!朱棣是嫡子!嫡子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比起能力,出身更加重要。
如果宁王朱权的靖难之役成功,那么皇帝的位置也不会是他的。因为朱权是庶出,除非秦、晋、燕、周这些嫡子的子孙都死绝,朱权才可能有资格继承皇位,而即使有资格,也不过是名义上的资格。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健在。跟随朱权造反的人最多也只能做个王爷,根本没有什么前景。作为庶出,想爬到嫡子头上?秦、晋、燕、周这些嫡系的子孙绝不会同意。
而朱棣呢?秦晋两藩都站在他这一边,认为四叔比建文帝这个堂兄弟关系更近;其他王爷也认为,四哥亲兄弟比叔侄更加亲近。周王虽然是嫡子,但由于大侄子太不像话,撤了他的封地,周王也只能表示哀怨。你看到没有?即使是最强大的藩王势力,在朱棣面前也不起作用。
再看开国功臣的力量,一方面他们或与朱棣有姻亲关系,或有共同的战友情谊;另一方面,明初的藩王与功勋集团是互相联姻的。比如周王就是冯胜的女婿。建文帝削藩的举动,实际上动了功勋集团的根本利益。
剩下的文臣力量虽然在洪武朝地位较低,但却是建文帝的嫡系。然而,正因为文臣的地位较低,二品的兵部尚书也无法指挥一品的侯爵和公爵,这使得文臣的力量非常薄弱。
综上所述,真正对建文帝构成威胁的藩王,只有燕王和周王。若是大胆行事,两个藩王都可以被除掉;但若是采取更为聪明的策略,可以留周王在世,任命他为开封王,靠近京城,便于控制。如果其他王爷再次造反,即使他们的能力比朱棣还强,可以派周王去平定叛乱。周王作为明太祖的嫡子,再加上年龄、道义等因素,必定会在平叛中占得先机,已经赢得了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