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终于画上句号。日本帝国主义最终在“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结束了这场血腥的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终于将要到来,但老蒋为首的反动政府却继续制造矛盾,试图挑起内战,最终导致1946年内战爆发。
那时,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都深知若要统一中国,东北地区至关重要。东北不仅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而且日本关东军在这里留下了大量武器装备。若能得到这些装备,将大大增强中国的军力。
根据黄克诚大将的提议,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中央从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党政机关和军事院校抽调了11万兵力,日夜兼程赶往东北,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
然而,当时的问题是,谁来领导东北的军事力量呢?经过深思熟虑,党中央决定由林总来担任四野的司令员,原本由他负责的山东军区由其他人接管。
事实证明,党中央的选择没有错:林总刚到东北时,部队人数只有11万人,但仅仅三年后,四野的兵力就扩展到了100万人。到1955年,四野培养了2位元帅、3位开国大将、19位开国上将、57位开国中将,名将如云,成为四大野战军中最强的一支。
在电视剧《亮剑》中,有一位出身四野的将军在课堂上谈到:“我们刚出关时只有10万人,不到三年就达到了100万。没有我们四野,全国解放可能要推迟几年。”这虽然是战友间的玩笑话,却也反映了四野的强大实力。
四野之所以能迅速壮大,林总的贡献不可忽视。与其他元帅不同,林总的形象并不像他们那样幽默风趣或者和蔼可亲,甚至有时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在电影《大决战》中,13兵团的程子华向林总报告伤亡数字时,林总只淡淡地回答:“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简单的言语与坚定的态度,展现出林总不苟言笑的作风。
林总为何能将这样的作风转化为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呢?他堪称是天生的战争天才,尤其擅长分析战场,运筹帷幄,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为胜利铺路。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说“努力比天赋更重要”,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天才,只有不努力的傻子”。然而,有时候确实存在天才,林总与粟总就是军事领域的天才。主席第一次见到粟裕时就曾预言:“将来你能当上将军。”
早在井冈山时期,朱老总就注意到林总的天赋。1928年2月,连长林总负责押运一批辎重,途中遭遇民团袭击,物资被抢走。朱老总训斥道:“你这是怎么打仗的?你在军校学的本领呢?”
林总听后默不作声,事后却偷偷组织人手,夜间前往民团附近,成功夺回物资,还缴获了不少战利品。这个小插曲让朱老总认识到林总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人才。
此后,在井冈山时期,主席和朱老总都发现了林总的军事才能。林总确实没有辜负两位伟人的期望,年仅23岁就当上军长,25岁时成为军团长。到1955年授衔时,他仅48岁,是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
林总打仗的特点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精心计算,并根据不同形势灵活调整策略。比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战术导致红军屡次失败。而林总提出的运动战方案,凭借地形优势和敌人深入的策略,最终帮助红军取得了胜利,成功打破敌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同样,在抗日战争期间,林总指挥的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打出了中国军队的第一场胜仗。虽然兵力对比是1:1,但林总通过巧妙的战术布置,重创了日军,震撼了敌人。
林总的打仗风格可以总结为“精准计算,灵活应变”。他在战场上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细节。例如,在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林总通过观察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和俘虏情况,迅速意识到敌人的指挥所的位置。
林总的另一大特点是“看地图”,他对战场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在指挥上百万人参战时,他能够精确掌握每一个战术要点,甚至能够知道团营的具体位置。
林总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天赋,他深知如何用人。一个真正的军事统帅,不仅要能打仗,更要懂得如何用人,而这一点,林总做得非常好。
例如,在1935年红军进攻腊子口时,林总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由杨成武担任主攻,杨成武没有辜负林总的信任,成功攻克了这一天险。
在抗美援朝前夕,林总根据各将领的性格特点,决定将邓华调任13兵团司令员,调整了战力配置。这种人尽其才的用人策略,也为林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林总虽然性格内向,话不多,但他对每一个指战员的性格和能力都了如指掌。正是这一点,使得他能够选拔合适的人才,做到物尽其用。
罗荣桓与林总的搭档也为四野的成功贡献了极大的力量。林总虽然军事上无可挑剔,但在其他方面却常常显得不合群,而罗帅的包容心和协调能力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在解放军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四野部队也遇到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罗帅及时提出部队重组,为四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罗帅与林总的合作,恰似《亮剑》中的赵刚与李云龙的关系。赵刚的包容为李云龙的突出表现提供了平台,同样,罗帅的包容也帮助了林总在四野的领导地位。
林总的军事天赋加上罗帅的辅佐,使得四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强的野战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