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后满清时代是个屈辱的年代,也是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向来以”帝国“形象而存在的泱泱中华竟然被西方列强蹂躏的支离破碎,不但留下了无数个让华夏儿女痛心疾首的不平等条约,还被瓦解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面临亡国的风险。这也成为中华历史上最为阴暗的时期
大清为何沦落至此?
一方面因为腐败。没办法,这是封建体制下的产物,只要封建制度存在一天,这种局面都无法改变;
另一个原因是落后。科技的落后托不起经济的腾飞,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持也就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腐败”和“落后”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词——软弱。这也是人们形容后满清时代最常用的一个词。一直以来,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如果仔细梳理当时大清的状况的话就会发现,甲午战争之前的大清还真算不上一个“弱”国,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没落的大国而已
人们对大清“软弱”的定性来自于两场鸦片战争,可对这两场战争,我却有着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无知。
能无知到什么程度?开战两年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开战前迷信地认为这些英国人不吃巴豆和茶叶就会肠道阻塞而死,甚至连动力驱动的战船都没有见过。至于枪炮,别太寒蝉大清,他们也有,只不过没有对外侵略的野心,枪都被贵族用来打鸟了。
正是这种无知才加深了对英国的忌惮,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有着怎样的实力,因此,才加快了议和的进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能够成功,这不是他们太强,而是太平天国太强。从1851年开始,太平军就把清廷拖入内战的泥潭。这10年清廷打向太平军的枪炮如果都打到英法联军身上,用他们的话说,可能只有上帝知道会发生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大清一边和太平军打,一边还要和英法联军打,大清怯战了吗?没有,因为当时是肃顺掌权,他绝对是个强硬派。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大清能够将精力和兵力全部放在抵御外敌上,结局未必就是输
这一次,输在了长期内耗上
输掉两场鸦片战争就是“弱国”了吗?不,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积累绝对不容忽视。
在明清交替时,甚至到清朝中期,中国在各个领域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十进位算数法领先欧洲1000年,圆周率领先阿拉伯人1000年,冶炼技术领先欧洲2000年。
明朝郑和下西洋,动辄都是“大小船只近300艘,人员2万以上”,而同样从海上进行探索的欧洲国家呢?三、五条船,百十号人就是“兴师动众”,麦哲伦五条船、300人就是“浩浩荡荡”了,有可比性吗?数字对比之下,是综合国力上的巨大悬差。
到了清朝,虽然明清更迭时的连年战争让社会进步几近停滞,但是,随后的“康乾盛世”还是很快弥补了这个损失。“康乾盛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口的剧增,在农耕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的代言词。即便在外国人编撰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中国在1820和1870年经济所占世界的份额也分别达到32%和17%。
是不是很难相信,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洗劫的大清在1870年依然保持着这个实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千万别怀疑这个定律。
另外一个凸显实力的途径就是战争。
有人可能要说:大清都被打成什么样了,还实力呢?咱们不妨再看两次事件:
事件一:伊犁谈判
伊犁谈判的前提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阿古柏政权的背后是俄国和英国的支持,左公收复新疆,不但挫败了列强蚕食新疆的阴谋,也在向列强表明在领土问题上的坚决。
新疆收回后,只有伊犁被俄国占据,围绕伊犁的谈判旋即展开。在谈判的同时,左宗棠、刘锦棠、李鸿章、曾国荃等人也都在各自区域进行备战。战争最后没有发生,但这种姿态有利地支持了曾纪泽在谈判桌上的强硬,最后生生把伊犁从熊爪中夺了回来。这让其他列强也刮目相看,英国驻俄公使甚至夸曾纪泽是“第一人”
熊口拔牙,列强尚且不敢,可大清做到了,大清弱吗?
事件二:中法战争
由于李鸿章的过多干涉,清朝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收兵议和,虽然结果让人无语,但还是导致了法国内阁的垮台,中国军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气概也让其他列强有所忌惮。
在甲午战争之前,虽然饱受屈辱,但整个亚洲也只有中国和日本在内政上保持了独立性。这都说明当时中国并不弱,问题出在决策层
另外,大清一直都在“吃老本”、没有上进吗?这个绝对是否定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自救为出发点的“洋务运动”就全面展开。在保守派的阻止下虽然进展缓慢,但在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依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大清可以造枪炮、可以造战船、可以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技了。于是,有了煤矿、有了铁路、有了电报、有了北洋水师,这难道不是自我强大的前奏吗?
尾话
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列强每一次入侵时,大清都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通过外交和军事进行了抵抗,直到军事抵抗失败,才会不得已进行妥协,这才有了那些条约的出现。即便在甲午战后,当列强中的“乞丐”意大利也提出要租借三门湾时,慈禧依然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要求。
要知道,大清在实行抵抗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国内严峻的形势,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晚清的内忧外患根本就没有停歇过,大清有这样的表现还算是弱国吗,真的很怀疑
历史上大多数封建王朝的存活时间都没有超过300年,从这一点来看,大清灭亡其实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必然性,但是,不能否认,大清为了自救也进行了诸多尝试性地探索,甲午之前有洋务运动,当甲午战争粉碎了人们对洋务的幻想时,一场戊戌变法又接憧而来。然而遗憾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严格束缚了先驱者对科技和新事物的探索,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本文只是个人对晚清的看法,接受所有不同意见,但希望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