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在上海的战斗进展遭遇了不少阻力。在战斗局面愈加紧张的时刻,军长聂凤智焦急万分,期盼着能有新的突破。正当此时,陈老总前来视察了第27军。聂凤智紧急向陈老总汇报了当前的困境,陈毅却淡定地笑了笑说:“我给你出个主意,如果有效的话,记得请我吃饭。”聂凤智见老总如此自信,便立刻表示虚心请教。
陈老总随后提出的方案,令聂凤智和手下的将领们都感到惊讶。按照陈老总的指示,解放军不费一兵一卒,便成功拿下了上海。那么,陈老总到底出了一招什么妙计,能让敌军束手投降而无一战?
回顾历史背景,淮海战役之后,为了阻止解放军向全国扩展,蒋中正亲自来到上海督战,并誓言要与将士们共存亡。他鼓舞士兵,要保持士气,坚守上海,相信只要上下一心,就能击败敌人。然而,蒋中正的言辞和实际行动并不一致。尽管他在台上信誓旦旦,但私下里他已经让儿子们准备好了逃往海外的船只。
许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心中都清楚,局势已不可逆转,上海这个孤岛根本无法守住。尽管蒋中正一再将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前线的指挥官,但这次他亲自来到上海,显然并非仅仅为了鼓舞士气。蒋中正心中明白,他真正的意图,是带走上海的金银财宝,逃离这座濒临崩溃的城市。待一切准备妥当,他便开始了逃亡计划。
然而,蒋中正的行动一旦暴露,势必会导致军心动摇,国民党的士气更是会彻底崩溃。于是,蒋中正安排亲信部队护送自己离开,把上海交给了汤恩伯,且下令“打不过就撤”。不久后,汤恩伯便见局势不妙,迅速撤出了上海。我军已经占领了上海周边的大部分地区,战局即将完全逆转。
尽管如此,上海依旧还有一些坚守的敌军,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军官如许照,他们坚守在发电厂一带,进行最后的顽抗。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任何破坏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我军下达了特别指令:力求最大程度地保全上海,避免无谓的破坏和伤亡。
正因如此,解放军的进攻计划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陈毅初闻此情形时,也曾一度愁眉苦脸。但在听到敌军副师长是许照之后,陈毅立刻神色一变,喜笑颜开。他看着聂凤智,笑着说:“你去找蒋子英,让他去劝降许照。若奏效,你请我吃饭。”
聂凤智见老总有破城之策,立即高兴起来。他急忙请教:“老总,您有什么高招?”陈毅不慌不忙地答道:“蒋子英是你们的旧识,他是劝降许照的最好人选。”聂凤智此时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蒋子英能起到作用。陈毅解释道,许照曾是蒋子英的学生,两人有深厚的师生情谊,而蒋子英也了解许照的为人,能有效打动他。
蒋子英的背景相当复杂。原本他是国民党的爱国人士,曾在国民党陆军大学担任过教授。对共产党一直持有友好态度的蒋子英,在国共合作破裂后愤然辞去职务,甚至选择出国留学。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战,为百姓谋福利。回国后,蒋子英坚定地支持共产党,相信只有解放军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与富裕。因此,在陈毅的请求下,他决定孤身一人赴敌营,试图劝降许照。
蒋子英很清楚许照的性格。尽管许照曾经是自己的学生,但这位年轻的军官十分倔强,认准的事情几乎不会改变。在面对面时,蒋子英试探性地问道:“上海还能守多久?若败了,你打算如何?”许照坚定地回答:“誓死效忠党国!”蒋子英听后心情沉重,意识到许照依然固执。他深知,要改变许照的立场并非易事。
于是,蒋子英开始从许照的内心深处动手。他首先回顾了许照参军的初衷,质问他如今的“党国”是否依旧值得效忠。蒋子英提到蒋中正的种种失信行为,以及许多黄埔出身的将领已经选择背离蒋中正。而蒋中正一方面在台上宣誓要死守上海,另一方面却偷偷带着金银财宝逃离,这样的领袖怎值得继续效忠?
蒋子英以情感和理智的结合,试图让许照认清局势和真相,最终让许照意识到,只有共产党的政策才能真正带来民众的幸福。经过长时间的劝说,许照开始动摇了,他不再坚持原来的立场,最终决定放下武器,宣布投降。撤离了围绕发电厂的所有部队,许照的投降为解放军顺利接管上海铺平了道路。
胜利的上海战役之后,聂凤智兑现了对陈毅的承诺。两人在一顿丰盛的晚餐中欢聚一堂,聂凤智还特地准备了陈老总最爱吃的黄鳝炒辣椒。然而,正当陈老总享受这道菜时,聂凤智发现菜肴中的黄鳝已经不够,于是决定加多点辣椒弥补。没想到这一小小的“替代”让陈毅察觉了破绽,调侃道:“你用辣椒代替黄鳝,亏你能想到!”
聂凤智一脸无辜,不知道如何回应,陈毅则大笑着化解了尴尬,提醒他:“下次再请我吃,黄鳝可得管够。”两人相视而笑,聂凤智保证:“等上海恢复好后,一定给您补上这顿,保证黄鳝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