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兄弑弟逼父,还给大家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
迪丽瓦拉
2024-11-15 05:20:26
0

原标题:杀兄弑弟逼父,还给大家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

皇室内斗,是自古以来最为头痛的事情。因为没有办法解决,就只能通过政变来达到目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声名赫赫,被我们的毛主席称为“唐宗宋祖”。

在他当皇帝的三十多年里,大唐王朝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唐太宗本人也被尊称为“天可汗”,意思是全世界人民的首领。

这样的政绩,被称为“贞观之治”,确实有理由值得骄傲。

可惜的是,他也有不光彩的一笔。

在赞叹他执政所取得的成绩面前,依然对他的劣绩一定要指出来。因为古语叫“瑕不掩瑜”,即使德行有亏,也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

唐太宗李世民,若没有这样的手段,也就没有大唐王朝的繁荣。

他的劣绩,就是杀兄、弑弟、逼父。

史书记载的这个过程,叫做“玄武门之变”。倘若真是根据历史来看待这个事件,那可真是大错特错。

“玄武门之变”讲述的是太子李建成要谋杀李世民,四弟李元吉是帮凶。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为了自卫,不得不率领卫士进行反击,从而消灭了他们。

唐高祖李渊听说大臣来汇报这件事,痛哭失声,老泪纵横地说:“建成要害弟弟,真是一个逆子,死有余辜。”

按照“玄武门之变”的说法,我们一一指出事件的疑点。

第一个:太子李建成要谋杀李世民,有没有真凭实据?

第二个:倘若真要谋杀李世民,尤其关系到皇位继承,这种事就应该极度机密,怎么会被李世民得知了消息?

第三个:就算李世民得知了消息,请问他是如何得知这个消息?是太子的身边出了内奸,还是李世民安排了间谍?

第四个:如果太子身边有内奸,那么这个内奸必然是李世民策划的;如果李世民安排了间谍,那么李世民事先就已经有防备。这个逻辑关系,属于很简单的推理。

第五个:假使太子真是主谋,那么诛杀太子就够了,为什么连亲弟弟李元吉一起干掉?

第六个:李渊的态度很有问题。都是亲生儿子,而且已经得到了天下,李渊只是听取了一面之词的汇报,凭什么说李建成是逆子?

这些疑点,充分证明了“玄武门之变”的史书记载,根本经不起推敲。

倘若这些疑点能够还原“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我们不妨也来推理和演练整个过程的动机。

太子李建成当太子也有十多年了,何况唐高祖李渊已经老迈,他顺利接位无非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接位后,所有人都是他的臣子,他根本没有理由去谋害李世民。

这是主线,而且非常关键,他决定了当事人要做一件事的动机。

所以,李建成根本没有谋害李世民的动机。

再来看看四弟李元吉。

李元吉在历史上,亲近大哥,不大亲近李世民。

这有两个原因。大哥照顾小弟弟使得两人感情很深,是人之常情;李世民长期征战在外,和李元吉亲近少,这关系自然比不上大哥李建成。

李元吉既然和大哥亲近,自然也希望大哥接位,因为他至少也是封王。但李世民继位,对他的态度就很难说。

所以李元吉跟从大哥李建成,没有任何想法,只想大哥当皇帝,他一辈子都有荣华富贵。

只是,他和大哥李建成,完全没有料到李世民早已经起了杀心。

研究李世民的动机,就必须研究他在大唐王朝所处的位置。

大唐江山的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所谓“功高震主”,引起李建成的猜忌,符合人性。

但猜忌不是防备,更不是下手谋害。

李世民的心,早已随着征战四方,变得辣手无情。

因此,他才真正具备杀兄、弑弟的动机。而且,杀兄还不够,一定要把唯一的弟弟一并除去,这样皇室的继承权,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很多证据显示了,李世民早就安排了间谍在太子处、李元吉处、卫士处、宫殿中。

就像打仗,需要准确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情报,再由智囊团进行分析汇总,李世民裁决。

经过多方面的准备,以有心算无心,以突袭对无备,岂有不成的道理。

“玄武门之变”对于结果的记录是真实的,那就是——李世民成功了。

唐高祖正在和一班文臣边品茶、边开着晨会,忽然尉迟敬德一身戎装、满身血污地闯了进来。

这一句记录,就有着两个疑问:

第一,边品茶边开晨会,证明了什么?证明唐高祖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没有思想准备,当然不会有任何准备的行动。

第二,尉迟敬德凭什么可以闯入殿内?他只是李世民手下的一个武将,觐见皇帝必须整整齐齐、毕恭毕敬。可是“一身戎装、满身血污”证明了什么?

杀气!对,就是杀气。

前一篇文章已经为我们分析过唐高祖是什么样的人,绝非那种孬种、软蛋。他也是征战一生,什么场面没见过?

他一看到尉迟敬德闯宫,立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李世民造反。

绝对!因为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将,他能闯入到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

逼宫!

唐高祖是个老江湖,完全明白尉迟敬德逼宫的意义。所以他立马做出反应,大骂太子建成是逆子。

他这样做,最低的程度,可以阻止尉迟敬德行凶,先保住自己的性命。

尉迟敬德是个莽夫,李世民却精明绝顶。他听到李渊传出了这样的信号,立马进宫拜服在李渊脚下。

双方就在杀气弥漫的氛围中,心照不宣地完成了交易。

三个月后,唐高祖传皇位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瀛寰新谭|谁才是“第三罗马”?... 自公元15世纪起,莫斯科大公以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试图夺取君士坦丁堡,打造“第三罗马”。沙...
原创 潼... 潼关大战是曹操为平定关中地区,与马韩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 此次战役中,马超作为防守方,又占据地理优...
原创 亚... 武王姬发推翻商朝的统治后,实行分封制度,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而诸侯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
原创 反... 前言: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条计谋,在三国演义中被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反间计主要的特点就...
6卷《荆楚文化史》构建荆楚文化... 6卷近300万字《荆楚文化史》 构建荆楚文化全景图 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著作——共6卷、近3...
黎明“七问”之一:谁研制了开国... 本文转自【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1949年10月1日15时,北京的开国盛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原创 武... 摘要:武田信玄麾下的真田幸隆,是山本勘助引荐的?逻辑上说不通 真田家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大名,提别是在始...
浙江古代为越国地盘,为何不简称... 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前曾落第,自勉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
原创 开... 开隋九老,战力排名 1、定彦平 武器:绿沉四尖枪。 特点:枪法精绝,神鬼莫测,被称为“双枪无敌将”。...
原创 赵... “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 ...
原创 关... 公元219年,也就是被誉为三国的“魔咒之年”——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关羽来说,半年时间,却让他深刻体会...
原创 春...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
原创 英... 引言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原创 曾... 曾经挽救中华文明的七位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华夏文明的复兴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曾有无数英雄豪杰为民...
原创 毛... 在中国历史上,李自成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陕西米脂县出来的“闯王”,带领农民军刮起席卷全国的起义风...
原创 老... 老祖宗说过:“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从古至今,有许多令人不解之事,比如韩信,自己的腰间明明挂着剑...
原创 罗...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70期。1943年3月,山东根据地的主要军事将领、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
原创 二... 1946年3月,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而这也就标志着美苏冷战拉开了序幕。在此以后,美苏...
原创 明... 少读三国,对诸葛亮六出祁山,既感钦佩,又觉惋惜,尤其对上方谷那场大雨忿忿不平。及至年长,洞悉当时魏蜀...
原创 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神入化,用兵如神,没有诸葛亮这位优秀的谋士,蜀国恐怕早就奄奄一息了。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