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7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说起大唐王朝的话,后世的人无不称赞他的繁荣,尤其是大唐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其他几个朝代望而莫及的。到了唐朝中后期以后,唐朝仍然没有避免像其他朝代一样,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正是因为出现钱荒的迹象,唐朝开始采用钱昂并用的策略,但并没有遏制经济的衰落。
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交易的政策,导致唐朝的交易市场中货品的交易率比钱币的交易率还要高,导致有些商人在交易时只要求以物易物。
而当时唐朝中期正处于国家内乱之际,百姓就更不相信钱币的作用,只相信物品的实用性,大大打击了钱币在百姓心中的信用。
唐朝之所以会出现钱荒的现象,正是因为当时国家时局动荡不安,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百姓们不再相信官府的钱币。
而唐朝的商人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囤积钱币和粮食导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而唐朝对此也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布匹成为等价于钱币的同样用于交易的货物。所以在唐朝时,可以直接用布匹换粮食。
唐朝之所以实行这项政策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离不开的。在隋朝统一以前,当时的古中国处于多个国家割据并存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南方和北方的社会制度完全不同,而南北方处于对立状态,连年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统治者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剥削百姓来维持战争的消耗。
据史料记载,在当时南北朝时期,仍然使用货币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易,但是朝廷却分发了很多的假币,却以很高的价格卖给百姓,而且是强制执行,通过这种方式从百姓身上掠夺到了财物。
在这种压力下,导致国家的货币不断地贬值,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到了后来百姓对国家的货币失去了信心,在民间都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易,不再使用货币。
通过这种交易的方式虽然不太方便,而且在当时混乱的时期,也很容易被落草为寇的人抢走,但是碍于国家严酷的政策,百姓们也不得不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易。
就这种钱荒问题,不仅仅是出现在唐朝,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民间甚至有私自打造货币和使用布匹进行交易的现象。
到了唐朝以后,这种现象依然非常盛行,在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但经济发展速度却显一般,而且也出现了很严重的钱荒现象。
而且当时民间很少出现大型的交易活动,小型的交易活动通过移物换物或者使用布匹交易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交易。
这种政策的实行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布匹可以代替钱币进行交易,而且在市场中进行一些大型的贸易活动中,朝廷仍然允许百姓们用布帛进行交易。而在寻常百姓家里,布帛虽然可以用来进行交易,但是在家中也是一件常用的消耗品。
在平常时,使用布帛进行交易确实可以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但到向国家交税时,这种交易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唐朝的法律里规定说,百姓在交税时必须使用钱币,禁止使用布帛,所以在当时普通的农民百姓家里只要有一点钱币都要存起来,等到国家征税的时候,直接上交就可以。
而这样做使唐朝的货币流通进入了一个死循环,钱币在市场中流通量越来越少,百姓对于布匹进行交易越来越依赖,为了向国家纳税,需要通过售卖货物来获取。
布帛交易导致百姓不再依赖于使用钱币进行交易,使用布帛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大唐盛世年间,很多外邦的商人进入了唐朝,他们在唐朝市场中购买货物就需要兑换大量的钱币,这就导致有许多的钱币流入到外邦的商人手中。
铜币的造价极低,但是由于交易的市额却很高,而有些商人将铜币融化掉以后铸成铜器,铜币的流通量越来越少,嫌你变得越来越值钱。
所以唐朝所使用的钱币与布帛共存的政策,从根本上并没解决掉唐朝的钱荒问题,因为它本身就带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导致钱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布帛和钱币两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别,布帛在民间百姓中是一件消耗品,与钱币的永久保值是不同,所以他对于唐朝钱荒的现象只能起到微弱的作用,还是无法保证钱币的正常流通。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唐朝让钱币和布帛共存的政策是不足以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出现的钱荒问题,只能是缓解一下,再然后陷入一个死循环。
最后导致钱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根治情况问题,那就要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体系进行新的改革。
所以唐朝统治者应该极力地支持货币在市场中的流动,不应该用布匹代替货币的作用,但在推行货币政策时,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家各个方面的优劣,看看其是否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