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典故,至今依然在广为流传。大多数人都认为,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蔺相如之所以会处处忍让,是因为他在为赵国的大局着想。其实不然,这个典故背后隐藏的内涵,不仅关系到蔺相如和廉颇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赵国的外交方针。
战国时期,内有文臣蔺相如,武有名将廉颇的赵国确实是当时的一大强国。但二人却都不是赵国的重臣。因为七国争雄时,文臣武将的最高成就标志,并不是封侯拜将,担任何种重要职位,而是封君封侯,拥有贵族爵位。
廉颇虽然屡立战功,但面对赵国边将难封的大环境,他依然苦熬了三十年才被赵王封君。相比之下,战功比廉颇多有不如的乐毅、赵奢、赵括却都很早被赵王封君,可想而知,当时廉颇不得志的心情。
相比廉颇,蔺相如的心情无疑是更为心酸的。因为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府中的舍人。正是缪贤的举荐,才让蔺相如走入赵国官场。因此即使赵王如何宠信蔺相如,蔺相如也会因为曾经的主人而被赵国贵族歧视。所以蔺相如想要封君、封侯,要比廉颇更加艰难。
不敢得罪赵国贵族的廉颇,一开始确实挺瞧不起蔺相如的,所以他才会处处挑衅蔺相如。但另一边的蔺相如却发现,廉颇的境遇与自己是何等相似,想要出人头地的自己,廉颇就是天然盟友。
出于彼此共同的利益与政治需要,二人很快成为了盟友。他们只有成为盟友,才能互相帮扶,才能与赵国贵族竞争。此外蔺相如之所以会忍让廉颇,还与赵王选择的外交路线有关:对待秦国既要联合又要抗衡。
廉颇曾主持过攻打魏国、燕国、齐国的战争。但是攻打秦国的战争,廉颇却只主持过一次:长平之战,且这次对秦作战廉颇还采取了消极应对的策略。不想与秦国结怨的他,其实是赵国群臣中的联秦派。
从蔺相如的作为以及出身来看,就能知道他对秦国的态度。在完璧归赵的典故中,蔺相如曾戏耍秦国君主,由此可知至少蔺相如是对秦国君主十分轻视的。此外,蔺相如曾经的主人缪贤,还与燕国的君主、太子是至交好友。
燕国一贯主张合力抗秦,由此可知蔺相如是赵国群臣中的抗秦派。廉颇瞧不起蔺相如,与蔺相如爆发矛盾,很可能也与二人对秦国不同的态度有关。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呢?蔺相如告诉廉颇:虽然你我对待秦国的态度不同,但我们都想让赵国强大,只有你我携手让赵国变得强大,咱们才能封侯封君,这也是赵王的想法。于是随后便发生了另一个著名的典故:负荆请罪。
赵王最高明的地方,便是他清楚,如果想让赵国群臣既形成合力,又相互制约,自己就需要不断平衡联秦派和抗秦派的关系。赵国和秦国关系太近,会让其他各国反感赵国。竭力抗秦,也会让秦国仇恨打击赵国。只有融合抗秦、联秦的外交策略,才不会让群臣有一方势力独自做大,也才能让赵国两边都不得罪。赵王真的如此心机深沉吗?
赵孝成王继位后,秦国起兵攻打赵国,当时赵王决定向齐国求援,以解赵国之危。派谁去向齐国求援呢?这个人便是主张抗秦的蔺相如。五年前蔺相如曾率兵攻打齐国,如今赵王让他去向齐国求援,即表示主动言和的赵国如今是在向齐国低头,也表示赵王希望齐国君主能以抗秦大局为重。
长平之战,秦军挥师攻打赵国,当时的实力对比是,赵国的实力要远远弱于秦国。实力相差悬殊,赵王要如何应对来犯的秦军呢?不能硬攻,只能消极应战,以此来表明赵国不愿与秦国为敌的态度。因此赵王便让主张联秦的廉颇,率军迎战秦军。果然廉颇没有让赵王失望,他开始消极防守。
随后秦国竟然动真格的,想要灭亡赵国。这时再让主张联秦的廉颇担任赵军主帅就很不合适了,于是赵王便选择了临阵换将。廉颇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先是投奔魏国、随后又投奔楚国。这都说明蔺相如死后,失去了政治盟友的廉颇,在赵国是郁郁不得志的。
参考资料《历史不忍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