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峻
十年光阴,沧海桑田。在这片蔚蓝的文明记忆里,“水下考古在中国”展完成了从微观叙事到宏大叙事的精彩蜕变。
回望2014年的1.0版本,展览以事业发展块面为主线,通过机构与队伍、技术与方法、调查与发掘、保护与交流、规划与展望五个并列主题,展现中国水下考古诞生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展示思路折射了当时后现代史学中的微观史思潮的巨大影响力,其叙事的以小见大、条分缕析的展示逻辑一度被视为破除“千馆一面”现象的重要手段。
十年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和“大历史观”的兴起,立足于国家、民族角度构建的宏大历史观,已成为历史研究实证化和精细化的重要路径,博物馆叙事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2024年重新推出的2.0版展览,正是其有益尝试。
新版展览以中国水下考古的三个发展阶段为主轴,将其置于世界水下考古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展示。第一章“寻梦”,讲述了中国考古从望洋兴叹到艰难起步的历程,展现了在世界水下考古整体发展背景下,中国考古人的坚持和努力;第二章“筑基”,讲述了中国水下考古不断突破自我,由弱变强,以及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水域的考古方法等方面的孜孜追求;第三章“蝶变”聚焦2009年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从内水、浅海到远海、深海,甚至走出国门,以及通过技术、方法创新成为水下考古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展陈的叙事之变,是对历史认知的一次升华,其探路的价值超越展览本身。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