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一直强调大家要多学习、多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你们不能总是随波逐流,毫无主见和辨别力地跟着别人走,遇到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事和人就一味地发火、怨天尤人,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在别人营造的虚假世界中迷失自己。就拿历史来说,不少人把历史当作爽文来看,其实,不如去看看那些更具娱乐性的低俗作品。
今天我们来聊一位历史人物——范增。范增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他和西楚霸王项羽有关系。人们普遍认为项羽因为没听范增的建议,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就是刘邦曾说的那句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因此,项羽失去了天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很少有人想过,项羽为什么不听范增的意见呢?
这种问题其实在历史上也经常出现。比如袁绍为什么败给曹操,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他没有采纳沮授、田丰和逄纪等谋士的建议。那么,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真的能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因素吗?如果成败的逻辑真那么简单,历史和生活的复杂性又何在?项羽、袁绍这些人并非愚笨,他们为什么不听从某些谋士的建议呢?要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感悟到其中的深意,知道哪些建议,换做是你,可能也会选择忽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中得到有价值的教训。
有些朋友,思辨能力极其有限,像小孩子一样,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世界与生活,这样又怎能进步呢?不说了,免得被人指责我喜欢上纲上线,扣上莫须有的帽子。现在,让我们客观地了解一下范增,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
范增,居住在居鄛,平时以奇谋出名。我们不妨称他为“民间智多星”。他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陈胜兵败之后,陈胜部下发生内讧,很多人都想继承陈胜的政治遗产。陵县的秦嘉拥立了景驹,广陵县的召平以陈胜名义任命项梁为楚王,号召他带兵北上反秦。项梁带兵北上很快打败了秦嘉和景驹,成为反秦的重要领袖。但由于当时的反秦力量过于分散,于是决定在薛地召开盟友大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薛地会议”。而范增正是在这个时候,从自己的家乡居鄛赶去投奔项梁。当时他已经70岁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范增当时已经70岁,而楚国被秦国灭亡才不过十四年左右。也就是说,当楚国灭亡时,范增大约五十多岁。像范增这样足智多谋的人,难道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吗?这就值得我们对范增的政治身份进行更深的思考。
第二个问题是,项梁召开薛地会议时,反秦的大局已经展开了一年,六国纷纷复国,楚地也有许多反秦队伍。然而,范增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大的行动。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范增充满热血,为什么在其他地方的起义已经爆发时,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究竟是卧龙还是凤雏?他难道非要等到项梁成了反秦领袖才会动身去投靠他吗?如果你打算投奔他,为什么迟迟不去?如果只是为了追随他,那又该怎样看待你后来的行为呢?
范增最终到达薛地后,凭借自己作为楚国老臣的身份和口才,说服项梁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
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对此有过一些独到的见解:
他说:“六国已亡久矣,起兵诛秦,不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而怀王者公然主约,既约先入关者王之,而不使项羽入关,是明明不欲羽成功也。”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要是没有楚国这面政治旗帜,项家军和其他反秦队伍能统一起来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理解。然而,范增却将楚国的政治象征熊心扶植为王,他这样做的理由究竟是什么?熊心能带领起义,召集反秦的力量吗?他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范增如果明白政治的复杂性,为什么还要选择支持熊心呢?难道不清楚熊心一旦上位,必然会怀疑项家军,甚至将他们排除掉?
在此后的几年里,项梁战死,项羽被剥夺了军权,而熊心也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范增在这时又做了什么?他为项羽、项家军贡献了什么?前后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很难让人不产生疑问。也许我们可以理解范增是忍辱负重,但他究竟做了什么?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曾这样评价范增: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他还提到范增在项羽夺取怀王地位后没有保护怀王,最终导致怀王之死。范增没有提出合理的反对意见,反而任由项羽作出错误的决定,显示了范增在关键时刻的无所作为。
洪迈的这段评论揭示了范增在历史中的双重面貌。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刘邦,但项羽始终不为所动。最后,范增甚至直接让项羽的堂弟项庄刺杀刘邦,这一举动让我们对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产生了更多疑问。毕竟,如果范增真心尊重项羽,怎么可能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做出这种决定?他敢在项羽不听从他的意见时做出这种自作主张的事吗?
此外,鸿门宴后,范增的表现也令人质疑。他对刘邦送礼的反应,暴露了他并未真正看重项羽,也没有完全服从项羽。范增的脾气和态度,让人无法忽视他对项羽的轻视。范增之后,最后被陈平离间出走,病死途中。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范增不仅在战略上缺乏远见,还在关键时刻没有为项羽提供真正的帮助。作为一名谋士,他是否真心为项羽着想?他的忠诚和能力,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范增在历史上的评价并非如有些影视剧所呈现的那样完美无缺。作为一名谋士,他的忠诚和智慧值得我们质疑。在考虑历史人物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而不仅仅是接受简单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