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川军第22集团军所属第45军从徐州战场撤退到湖北襄阳、樊城进行整补后,接到上级命令,立即前往豫南信阳、罗山一线,阻止敌军的西进步伐。
第22集团军原本由第41军、第45军和第47军组成,但由于内部出现了混乱,只有第45军被派往北方。川军内部的分裂源于刘湘的突然去世。他在1938年1月20日去世后,蒋介石将刘湘留下的职务分割给了不同的人,导致原本紧密的指挥系统受到冲击。邓锡侯被调回四川担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由孙震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第22集团军的总司令。由于第22集团军本身就是由不同军队拼凑而成,邓锡侯和孙震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李家钰和田颂尧则在其中处于较为次要的角色。
在第22集团军驻守徐州时,第47军并未参与战斗后期的调动。此后,第47军坚决不愿归建,这使得原本已经不强的川军进一步削弱。李家钰之所以保持这种态度,部分原因是因为邓锡侯调离后,由孙震接任指挥,而李家钰只得到了副总司令的职务。在徐州会战的过程中,41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其主力部队,第122师,在滕县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124师也遭遇了严重的损失。
面对这种情况,孙震只能指挥军队进行重组。为弥补人员缺口,他从第41军和第45军抽调部队,组成了新的战斗单位。每个军本应具备较强的战斗力,但由于连续的损失,川军的作战力量已大不如前,甚至从原来的甲种军缩减为丙种军。对于军队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就连曾甦元和王学姜这两位新任师长也感到一丝兴奋,毕竟,他们第一次见到了装备精良的胡宗南17军团,里面不仅有强大的炮兵、高射炮兵,甚至还有机械化部队。
然而,他们的兴奋很快被冷水浇灭。尽管17军团的装备优越,但胡宗南给的命令并没有给他们一线作战的机会。陈鼎勋在接到命令后,尽管明知自己只是被当做“下驷”,也不得不带着军队前往罗山。这时,前方传来了敌军已在罗山以东的竹竿铺激战的消息。陈鼎勋命令军部就地设立指挥所,带领部队赶到罗山县城,准备与敌军展开激烈对抗。
然而,敌军进攻的威力远超预期。10月3日,日军突破了董钊第28师的防线,朝罗山展开进攻,使用了传统的炮火开路、步兵冲锋的战术。曾甦元希望能得到炮兵支援,但令人失望的是,原本部署在阵地后的17军团炮兵已被撤离。没有炮兵支援,战局变得异常困难。小罗山高地的失守使得日军的火力覆盖了罗山南关汽车站,曾甦元和他的指挥部被困在了车站内。最终,他们通过打破墙壁才得以突围。
在随后的几天里,情况进一步恶化。日军接连进攻,压力越来越大。曾甦元意识到,日军有可能继续以右侧为突破口,切断与任岗的联系,一旦这样,罗山城的防线将不保。他与陈鼎勋商量,决定放弃罗山县城,转移到更为有利的地形进行防守。但陈鼎勋拒绝了他的提议,认为此举违背了军令,他甚至派人到前线督战。
尽管如此,曾甦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在没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下,守住罗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认为,撤离罗山并非溃败,而是为了保全部队,能为日后的反击争取更多时间。他的做法在军事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类似于“守险不守陴”的战略,即集中兵力控制环城的险要地形,减少敌军突破的机会。然而,这一战略也意味着他没有履行上级命令,从而导致他在军事会议上遭遇了严厉的指责。
蒋介石最终并未直接惩处曾甦元,而是给了他两次大过。陈鼎勋在辩护过程中指出,川军在不利装备和劣势条件下,仍在罗山前线顽强抵抗,完成了掩护任务。他还指出,胡宗南并未及时增援,反而把川军当作消耗品,这使得川军陷入了被动境地。陈鼎勋的辩护引起了蒋介石的深思,最终,曾甦元得以逃过更严厉的惩罚。
尽管如此,这场战斗对川军的影响深远。武汉会战后的军事会议中,曾甦元的弃守和罗山失守成了焦点,蒋介石虽然未对他进行严厉处罚,但从中可以看出川军面临的困境,以及蒋介石对部队管理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