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京市六合区,位于长江北岸,曾经在清代是六合县。这个地方在太平天国时期,成为了激烈战斗的焦点,而当时的一位传奇人物,便是六合知县温绍原。温绍原以一位普普通通的知县身份,在清朝的正规军全面溃败之际,顽强抵抗太平天国的进攻,成功守卫了六合,为其赢得了“铁打的六合”之称。然而,最终,太平军还是攻占了六合,而攻陷它的正是英王陈玉成。那么,陈玉成是如何攻破六合的呢?下面,我们将深入讲解这场举世瞩目的战役——六合之战。 一、温绍原的意外成名
温绍原的升官之路,实则充满了戏剧性。他是湖北江夏人,由于家境殷实,他选择通过花钱买官的方式,于1852年成为六合知县。通常,买官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益,但温绍原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下,意外地发现了自己潜在的军事才能,成了抵御敌军的中流砥柱,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1853年5月,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朱锡琨率军进攻六合。温绍原模仿三国演义中的“火烧新野”战术,预先在城外的民房中放置了柴草和火油。当太平军进入民房休息时,他趁夜色发动偷袭,纵火猛攻,使得太平军大溃,战果显著,温绍原也因此一战成名。 随后的战斗中,温绍原再次展现出他不凡的军事才能。1854年,他成功夜袭八卦洲,击败太平军,接着又进攻九洑洲,同样取得了显著胜利。到了1856年,温绍原成功阻击了秦日纲兵团的进攻,帮助清军拖延了战斗,为后来的军事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虽然温绍原屡战屡胜,但他的升职却受限于清朝腐朽的体制。虽然朝廷给了他江宁知府的职务,但因为南京已被太平天国占领,他依旧只能在六合担任知县。即便后来被提拔为盐运使和江南大营翼长,这些职务也都是虚职,实际权力并未得到拓展。始终受到其他军事大营的限制,温绍原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太平天国的迫切攻势 温绍原的坚守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巨大障碍,太平军几乎将六合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想要攻破六合,首先要解决掉江南和江北两个大营的问题,因为这两座大营的存在让太平军无法轻易攻占六合。两大清军大营如同钢铁长城,一旦太平军进攻六合,便会遭到夹击,处于被动局面。 1856年,太平军首次打破江南江北大营的防线,原本有机会攻占六合,但由于天京事变,局势再次发生变化,江南江北大营得以恢复。接下来的战事,太平天国的整体形势逐渐恶化,尤其是在石达开出走后,清军开始疯狂进攻南京,南京城一度几乎被完全合围。 到了1858年,南京城的粮草接济几乎被切断,局势愈发危急。太平军召开的枞阳会议决定由陈玉成指挥全军,随即发起对江南江北大营的反攻。9月17日,陈玉成带领20万大军,从安徽滁州出发,开始对清军发起猛烈攻势。经过数日激战,陈玉成连续三战三捷,彻底击败清军,并成功攻克了江北大营。 三、陈玉成的精妙战术 攻破江北大营后,陈玉成心生一计,决心彻底摧毁六合这一障碍。然而,攻占六合并非易事。虽然江北大营已被摧毁,但仍然有余部在扬州一带顽抗,江南大营和其他地方的援军也随时可能赶来增援六合。因此,陈玉成制定了周密的战略,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术,调动了大量兵力为攻占六合争取时间。 最初,陈玉成派遣部队伪装成清军来偷袭六合,但温绍原凭借过人的智慧及时识破了敌人的伎俩,坚决迎战。面对这样棘手的局面,陈玉成与李秀成制定了更为精妙的战术,两路人马并进,最终成功引导清军走向失败。 在泰山墩的战役中,陈玉成使用回马枪战术,通过诱敌深入的策略,将冯子材和富明阿包围。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清军惨败,冯子材和富明阿带领残兵逃向扬州。这样,六合就成为了孤城,只有温绍原和少数清兵死守。 四、太平军的胜利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陈玉成和李秀成继续联手,完成了周密的战略部署。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终于在10月24日凌晨,陈玉成成功突破了六合的防线,彻底攻占了这座坚固的城市。温绍原见城破,投水自尽,城内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陈玉成和李秀成精妙配合的结果,也为太平天国清除了一个重大隐患。随后,陈玉成和李秀成继续联手,向皖北进军,取得了三河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展现了太平军的巨大潜力,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精诚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最终两人各奔东西,成为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