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如果孙权在夷陵之战后不主动向刘备求和,东吴就注定会灭亡!孙权之所以会在取得夷陵之战的大胜之后主动请求与刘备和谈,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夷陵之战的爆发,根本原因在于荆州的归属问题。荆州最初是刘表的领土,但由于刘表曾经杀害了孙坚,与江东孙家结下了深仇,而且荆州是东汉末年非常富饶的地区,所以江东孙家一直垂涎三尺。尽管在刘表还在世时,孙家一直有意占领荆州,但由于刘表本人的实力不容小觑,孙家始终未能如愿,直到刘表去世,刘琮继位,孙家才看到了机会。
当时,孙权看到刘表死讯后,表面上派遣鲁肃去吊唁,实际上是想试探荆州的实际情况,打算趁机出兵。没想到刘琮缺乏胆略,直接投降了曹操。而曹操当时已经统一北方,实力极为强大,江东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孙权夺取荆州的希望彻底破灭,荆州最终落入了曹操手中。可随着赤壁之战的爆发,荆州的归属问题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刘表死后,刘琮继位并投降曹操,荆州大部分地区开始归顺曹操,但曹操并未完全收服荆州,接着就爆发了赤壁之战,而曹操最终在战场上惨败。这一败导致荆州的各郡纷纷摇摆,部分地区投降了刘备,部分地区归顺了孙权,南阳郡仍在曹操手中。也就是说,赤壁之战之后,荆州实际上被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瓜分了。而刘备的荆州,其实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南郡。当时南郡与曹军接壤,孙权的防线从合肥到南郡过长,难以防守,所以他才把南郡借给刘备。 事实上,孙权并没有完全统治荆州,刘备从孙权手中借来的荆州,只不过是一个郡。后来,刘备还用其他郡交换了南郡的归属权。 刘备在占据益州之后,孙权曾尝试收回南郡,但刘备并不同意,双方为此发生冲突。最终,刘备同意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割让给孙权,以此交换南郡,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和解,结成了联合抗曹的联盟。然而,不久后,孙权却在背后出击,出兵攻占了刘备的荆州领地,且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杀死了关羽,彻底切断了与刘备的外交通道。这让刘备不得不暂时放弃与曹操的对抗,转而出兵伐吴,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爆发。 换句话说,夷陵之战的发生,本质上是由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如果不是孙权一再觊觎荆州,并偷袭荆州,刘备也不会放弃继续对抗曹操,而转而进攻孙权。 夷陵之战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刘备在此战中惨败,损失了大量精兵,蜀汉差点亡国。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孙权虽然在夷陵之战中获胜,打击了刘备,但并没有趁机进攻蜀汉,而是主动向刘备求和,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孙权为何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做出这一决定? 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是因为他已经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这么做,东吴将面临灭顶之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南征,吴军全线崩溃 在击败关羽后,孙权自信心大增,认为自己有能力击败刘备,所以加紧了对吴蜀边境的军事部署。而在夷陵之战大胜之后,孙权甚至有了与曹魏抗衡的想法。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曹丕趁机发动南征,东吴的防线迅速崩溃。由于魏军的陆战能力强大,吴军在多个战场上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若不是朱然在江陵城坚守,吴军可能早已败北,东吴差点灭亡。 吴军尽管击败了蜀军,但其整体陆战能力远不如魏军,尤其是在与魏军的较量中,东吴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自然不希望刘备趁火打劫。因此,他只能主动向刘备求和,要求刘备不要趁机进攻吴军,避免彻底摧毁吴军的军心。同时,向刘备求和,也有利于对曹魏施加压力。若吴蜀两国重新结盟,曹魏在西南方的防线将面临更大威胁。二、刘备驻守白帝城,意图不明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至白帝城。按理说,刘备应该回到成都重整旗鼓,但他却一直没有返回,而是待在白帝城,这令孙权感到非常不安。孙权知道,刘备之所以不回成都,可能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想稳定军心,防止撤退后导致蜀军内乱;二是刘备的身体已经不行,无法长时间奔波。可是从孙权的角度来看,刘备没有回成都,留在白帝城可能意味着他不甘心失败,打算东山再起。如果刘备决定趁机反攻东吴,东吴岂不是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三、东吴内部不稳 东吴内部的不稳定早已显现。孙策在建立东吴基业时,曾经横扫江东,但江东的世家大族并不服他,最终孙策被暗杀。而孙权继位后,尽管试图修复与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但双方始终未能完全达成一致。比如,赤壁之战时,很多江东的世家大族主张投降,只有少数人主战,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东吴的忠诚并不坚定。在之后的北伐中,江东世家大族的消极态度更加明显,甚至连吴军与魏军交战时,也因江东世家大族的不作为而导致了吴军的失利。除此之外,荆州、交州的世家大族也时刻准备背叛,东吴面临的内部不稳问题极为严峻。因此,孙权深知,若不尽快与刘备和解,东吴随时可能崩溃。 综上所述,孙权之所以在夷陵之战后主动向刘备求和,是由于以下三大压力:一是曹丕南征,东吴面临全线崩溃;二是刘备未回成都,意图不明;三是东吴内部动荡不安。综合这些因素,孙权迫不得已必须向刘备求和,否则东吴将不堪一击。